“以前我是贫困户,现在已经脱贫了,日子过得挺好,以后我还想继续好好干,努力奔小康。”说起当下的生活,薛家湾镇巴润哈岱村邬海胜满眼喜色。如今,在巴润哈岱村,邬海胜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提起他,人人都竖大拇指。

2011年,患有糖尿病的邬海胜,在薛家湾带病跑出租,那时候,在人们眼中,邬海胜就是被“药罐子”拖累的“病秧子”,夫妻俩打工拼命攒下的积蓄全部用来买药治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最困难的时候,身上连买一袋盐的钱都没有,过着缺米少盐的苦日子。辗转几年,邬海胜的病情逐渐严重,达到糖尿病“临界点”,极易产生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夫妻俩收拾行囊回村养病,自此,家里的重担便落在邬海胜的妻子姜艳梅身上。

“当时糖尿病很严重,医生说,要是产生多种并发症,人就没救了。当时特别怕,为了保命,便从北京买药治疗,那时,买一次药需要6000多元,每次挣点钱,就赶忙去给他买药。”说起这些年的经历,姜艳梅心有余悸。那时,为了维持生计,姜艳梅举起锄头开荒种地,她勤勤恳恳,不畏严寒酷暑,除了精心侍弄着自家的2亩糜子地,还在村里打零工,即便忙碌,仍把家里家外的事做得井井有条。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庄稼的收成很好,虽然依旧杯水车薪,难以扭转家庭现状,但却让姜艳梅看到了希望。

2016年,国家的精准扶贫帮邬海胜夫妻俩迎来了“艳阳天”,这是邬海胜一家苦尽甘来的“好日子”,也是他们脱贫致富的“起点”。姜艳梅告诉记者:“在没帮扶前,家里非常贫困,所挣的积蓄全用来看病了。就在我没着落时,国家的精准扶贫把我们扶起来了,我特别感谢他们。”在姜艳梅的叙述中,“感谢”一词的出现频率最高,也是她最真诚的表达。

在2016年年初的入户走访中,驻村干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根据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种养殖的思路和未来规划发展的“致富经”,并先后从产业扶持上,为他家提供了100只鸡、10只羊、4头猪;从物质上,给他家送来网围栏、化肥、种子、米面和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在姜艳梅和邬海胜的共同努力下,家庭收入不断翻升,当年就脱了贫。市委组织部综合考评科科长、派驻薛家湾镇巴润哈岱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韩玉峰告诉记者:“姜艳梅夫妻俩是有上进心、刚强、懂得感恩的人,他们自身发展动力好,内生动力足,发展潜力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国家、回馈社会,她们的毅力和精神境界值得学习和弘扬。”

如今,邬海胜的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从精准帮扶前人均不足2000元到人均11000元,夫妻俩用2年的时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2018年10月,邬海胜夫妻更是“羊”眉吐气,产业帮扶送来的10只羊已变成了五六十只,前几日,卖公羊和羊绒的钱就已收入3万元。“这些年,驻村干部没少费心,经常来指点我怎样养殖,如何发展产业,我挺感激他们帮我把穷帽子摘掉,让日子越过越好。现在,我更有信心把日子过好。”姜艳梅说。放眼未来,邬海胜夫妻俩信心十足,已勾画出致富奔小康的“美丽画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