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 机器人将为北京冬奥会插上翅膀

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的节目中,24名轮滑演员和24个带着透明冰屏的智能机器人,借助“黑科技”实现的影像变换,在舞台上滑出漂亮的轨迹,让全球观众燃起了对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期待。日前,一批专门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机器人通过了“2019年北京冬奥服务型机器人创新产品测评比选大赛”的第一轮测试,大赛遴选出的机器人有望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实现公寓入住、点菜送餐、导览翻译、安防巡检、移动售货等服务应用。

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水平、功能创新水平和安全可靠性的不断提升,拥有较好示范作用和完整落地方案的机器人将为2022年冬奥会插上翅膀,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冬奥会也成了机器人示范应用的良好契机,有助培育机器人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将快速推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机器人助力打造“科技冬奥”


“科技+体育”是近年来重大运动赛事中的核心理念。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首次将火炬传递的使命交给了机器人。2019年3月,东京奥组委发布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机器人计划”,提出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采用具有互动功能的吉祥物机器人。我国早已将“科技奥运”融入体育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中。2018年,科技部、体育总局签约共同实施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将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在体育科技领域研发一批先进技术。


为贯彻落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总体计划和任务分工方案》,进一步落实“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有关部门开展了2019年北京冬奥服务型机器人创新产品测评比选大赛,征集优秀机器人产品,为冬奥会挖掘服务型机器人应用的新模式。据了解,冬奥期间典型的服务应用场景主要有公寓入住、颁奖、移动售货、社区配送、点菜送餐、客房服务、器械运送、导览翻译、安防巡检九大类。大赛遴选出的机器人产品将在这些应用场景中替代人类执行服务工作。


参与此次评比工作的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评测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杨学志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评比大赛针对功能、性能、工业设计、智能化水平、安全可靠性等维度进行测评。


此次的测评仅为大赛的第一轮筛选,但初步的评比中已经涌现出一批较为出色的服务类机器人企业。杨学志表示,在大赛中,某公司的移动售货机器人在活体检测、自主兜售等功能做得十分出色,可有效识别“真人”和“假人”,并能主动地“走到”用户面前进行“推销”;它还能灵活避障,顺利通过自主避障区域。此外,某公司的安防巡检机器人能比较自如地应对仰角30度的斜坡、8厘米深的涉水以及10到20厘米宽的沟壑,可见其产品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十分优秀。


低温环境为机器人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


赛迪顾问体育产业高级分析师邓传林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针对冬奥服务型机器人,除了常规的基础性测评外,还要考虑服务型机器人的功能创新性,以及在寒冷环境中的性能稳定程度。


“与传统环境中的服务机器人相比,应用于冬奥会冰雪赛场中的服务机器人需重点考虑其应用材料及各项性能对冰雪环境的敏感程度,需具有较好的耐低温性,机器人用电池在冰雪环境中应具有较强的耐久性,机器人在滑雪场地中的自由移动性及机器人各连接装置之间的松动性等都是需重点考虑的。”邓传林说。


据杨学志介绍,由于冬奥服务类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处在寒冷的冬天,本次测试中专门设有一项低温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机器人在零下15℃的低温环境下连续运行,这对产品的各项性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充分考察了产品在低温环境下的各项性能及续航能力。


杨学志回忆起比赛中的场景说:“我们在测试中发现,一些机器人在低温环境下的电量掉的很快,续航能力大幅下降,且有的产品底盘和轮胎材质发生形变,长时间运行产生误差累积,导致偏离运动路线。因此,机器人制造企业还要选购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电子元件、电池,针对低温作业环境持续优化相关算法,提高机器人低温环境适应能力。”


打磨技术还需结合应用场景


邓传林表示,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除火炬传递机器人外,也在部分应用场景中“安插”了服务机器人,如智能语音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翻译机器人、空气净化器机器人等,但应用场景仍相对有限。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服务型机器人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据了解,机器人在服务中不再是配角,而将承担服务业务中的主力。


杨学志指出,近几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扩张,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在移动售货、点菜送餐、公寓入住、客房服务、安防巡检等场景已经初步实现落地应用,这些类型的机器人在大赛中普遍表现不错。以点菜送餐机器人为例,它们当中的部分产品已经实际应用在酒店和招待所中,并根据应用场景进行了技术更新和升级迭代。


尽管如此,此次大赛中绝大部分机器人产品的技术和性能仍需厂商不断打磨,努力以“展示科技成果”的姿态达到冬奥会场景服务标准。


邓传林指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技术和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挖掘。“机器人,尤其是服务类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应用场景的锤炼,通过应用场景挖掘产品痛点,加速其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进程。本次大赛为服务类机器人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借助奥运的契机,从不同维度搭建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推动了服务类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经终选的优秀产品拟在2020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测评结果并进行展示,同时市科委将对优秀产品提供资金支持进行实际场景应用示范。”杨学志说。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齐旭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赛迪顾问”或登录“www.mtx.cn”满天星网站搜索相关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