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烧钱模式”下的创业新秀瑞幸咖啡,又一次卷入“缺钱”“随时关门”的质疑声中。

瑞幸咖啡于4月1日新增了一条动产抵押信息:抵押权人中关村科技租赁有限公司,被担保债权数额为4500万元。其中,债权期限为2019年3月27日至2020年3月31日,抵押物大多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西安、天津等门店的咖啡机、奶箱、粉仓等。

就此,不少媒体开始猜测,瑞幸的资金链已经断掉,不得不抵押生产物咖啡机等。一片唱衰之下,瑞幸给出官方回应:“这是一笔常规的设备融资租赁,符合我们轻资产运营的大思路。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应用,可以保证我们资产价值最大化。”

那么,瑞幸咖啡抵押动产是出于何目的?资金链是否真的已经断掉?又是否真的被逼上绝路,再不“续命”就要关门大吉了?事实上,在媒体的喧嚣中,我们缺乏冷静地分析和看待的声音。

首先,瑞幸是否真的缺钱了?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2018年前三个季度,瑞幸累积销售收入3.75亿元,净亏损8.57亿元。而在此背景下,瑞幸2019年还将快速扩张,继续新开2500家门店,将门店总数拓展至4500家店。

从瑞幸的销售背景以及重资产的线下运营模式来看,几乎都会让人质疑其资金链能否跟上的问题。当然,这在情理之中,现实也多次证明瑞幸屡次身陷资金链的舆论之中。

而在瑞幸一方面净亏损额较大的同时,另一方面,2018年12月,瑞幸对外宣布获得2亿美元的B轮融资,相当于资金面上趴着近20亿人民币资金。就算其2019一季度再次净亏损近3亿,瑞幸仍然有充足的资金应对继续烧钱的局面。

此外,3月11日至5月19日,瑞幸正在强推奖金总额达5000万元的“逐鹿百万大咖”活动。如果瑞幸资金链紧张,想必其断然不敢轻易发起如此巨额的现金瓜分活动。仅仅这一项活动,融资租赁的4500万就难以支付,也不可能凭此就能为“烧钱”的瑞幸续命。

就此,缺钱一说事实上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或许我们该重新认识下烧钱+线下重资产模式。

毫无疑问,瑞幸咖啡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疯狂补贴中,采用的是烧钱模式无疑。而且,瑞幸官方还表示,其将持续性地补贴用户,仍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通过烧钱换市场。由此,再加上其线下店重资产运营模式,但凡遇到资金上的风吹草动,势必会被市场和媒体敏感乃至本能式地质疑,其是否会重新走上ofo式的老路。一定程度上说,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媒体和大众的敏感神经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瑞幸为何还是偏偏要走一条钢丝上跳舞的高风险路呢?其实,其背后是数据可控下的快速占有市场的战略。

无论哪一家创业公司,都不可能是傻子一般地只认烧钱。瑞幸砸钱的背后,是获客成本只有80元的低廉代价。要知道,10-30元的获客成本时代早已一去不返。根据小米去年的招股说明书数据,全球几家市值在150亿美元以上的互联网巨头公司获客成本均在15美元/人以上,折算成人民币就是在100元以上。

随着互联网获客成本逐渐走高,传统线下门店重新杀入市场,并取得数据颇为可观的获客成本。财报显示,2017年阿里巴巴获客成本高达310元/人,京东的获客成本高达225元/人。而相比之下,苏宁线下门店的获客成本只有50-75元/人。这也就为苏宁提供了线下疯狂拓展门店的新机遇,且正在走向“万店时代”。

瑞幸咖啡的逻辑类似,在市场获客成本足以控制,且借此足以占领市场的逻辑能跑通的前提下,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资本方,都是敢于烧钱的。毕竟,在巨头并存、创业公司林立的时代,占有市场依旧是“唯快不破”的逻辑。

第三,瑞幸咖啡抵押动产到底说明了什么?

尽管,上述已经阐明了瑞幸烧钱模式存在其“正义性”,且其账面上并不缺钱。那么,瑞幸咖啡为何还会走出抵押动产这条让人非议的路呢?

事实正如瑞幸所言,融资租赁的确系常规的设备租赁方式,无需过度解读。瑞幸咖啡的线下模式属于重资产模式,这一点相信瑞幸自己也不会反驳。但重资产模式下与减轻重资产持有率的逻辑并不矛盾。瑞幸即便持有重资产,但运营模式的确可以走尽量轻资产的路子。因此,瑞幸完全可以将设备进行融资租赁,还可以获得更充分的现金流。

账面上趴着不小资金流的前提下,瑞幸还在通过自身运营来获取额外现金流,这一点事实上是值得赞许的。未雨绸缪总比风雨来临之际才去找雨衣的好。

“钱多好办事儿”“长江不择细流”,尤其是在创业期间,资金流来源渠道的充分,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王道。投过融资租赁一事,我们应该还能看到,瑞幸正在尝试种种自我变现的渠道,或许,这样的渠道不止融资租赁一项,瑞幸手中的底牌可能还有很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