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英雄纪念章

陈毅元帅有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元帅所说的“独轮车”,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生动比喻。淮海战役中,商丘陇海铁路南北解放区军民在淮海战役战勤指挥部的号召下,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钱出钱,不惜倾家荡产支援前线,为夺取淮海决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商丘百姓毁家纾难

商丘陇海铁路南北的解放区群众,积极响应各级战勤组织的号召,节衣缩食,踊跃支前。他们拿出自己的粮食、米面、衣物、蔬菜,支援给人民解放军。只要部队需要,他们就不惜牺牲一切,为战争提供各种给养和物品。

雪枫县人民在这次战役中贡献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淮海战役第3阶段中,人民解放大军为追歼、合围杜聿明部队迅速赶至这一地区,后勤供给开始时多为就地筹措。雪枫县人民勇敢地承担了后勤供应的压力,付出了巨大的物资投入。据战后在演集区的谢楼庄的调查,当地每亩负担粮食约14.5斤、柴草66.5斤;距战场更近的胡楼每亩则合27.5斤、柴草72斤。

接近战场的前沿村庄,柴草大部分用尽,直到砍树,由大树到小树,再到果木树。战役中,不少群众为了保障部队烧柴或做掩体的需要,不惜卸门板、扒房子。仅陈集一个区,群众就支援梁檩木料3000根、门板3000副,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援部队的行动。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中,商丘人民共支援出粮食1.22亿斤(不含宁陵),占苏鲁豫皖4省支援粮食4.3亿斤的28%;柴草386亿斤(不含宁陵、商丘县、商丘市);做军鞋64.1万双;柘城、永城、睢县贡献布匹29.4万米;其他还有白菜、粉条、花生、食油、食盐、电杆、门板等众多物资。

在战勤供应期上,商丘解放区内形成碾米、磨面、做军鞋的热潮。碾米工具不够,就在地上挖臼捣米;畜力不够,就用人力推磨。雪商亳龙岗区小王庄15户人家,人力推磨,每天保持磨面120斤;玉皇阁村共产党员徐中明把牛卖了买头驴,除磨自己应出的200斤粮食外,又多磨公粮300斤。不少地方提出“人闲磨不闲”的口号。当时流传的一首歌谣,最能反映出商丘人民齐心协力支前的热情与忘我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夜已深,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千针万线不放松;男人碾米又磨面,杀猪宰羊不消闲;手起泡,不觉痛,脚冻麻,不知冷;十冬腊月天地冻,天寒心里热腾腾;为打胜仗人人忙,前后拧成一股绳。”

小车如潮去支前

民工为支前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商丘支前车队三轮车工人张明友,在运物资中为掩护所运弹药身亡。雪商亳县有100余人被冻坏害病,30多人伤残,8人死亡。济阳乡王庄村王登祥双脚冻残,不得不截去下肢。

淮海战役中,各种军用物资所需浩繁。商丘解放区人民为了保证前方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下,组织出动了大量民力、畜力及各种运输工具。他们克服雨雪严寒,道路泥泞、敌机轰炸等种种困难险阻,将大量的支前物资运往前线,形成了一支支斩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淮海战役中,柘城、睢县、宁陵、民权(道南)等所在的豫皖苏一分区出动大车540辆、小土车500辆,运输2.51万余次,出动民工近10万人,运送粮面等物资4120万斤。雪枫、雪涡、雪商亳、商南、商鹿、夏邑、宿西、砀南等所在的豫皖苏三分区出动大车11万余辆,拖车、小车近3万辆,牲口43.7万头,各类民工上百万人,运送粮面及各种战勤物资数亿斤。民权(道北)所在的冀鲁豫五分区也出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磨出的300万斤小米运往前线。据1985年以现辖区的统计,淮海战役中商丘共出动各类支前民工116.8万人(主要含有运输民工、担架民工),各种车子867万辆,动用牲口26.3万头。

面对糟糕的道路状况和运输工具的缺少等问题,商丘百姓用肩膀扛起了支前物资。夏邑县胡桥、会亭两区的2000名民工,在接受豫西等地运至砀山车站1065万斤粮食的转运任务后,在冰天雪地里徒步行走,每人扛运50斤,15公里一站,纵往返150余公里,仅用3天时间就把全部粮食运送到永城兵站。雪商亳县委书记丁希凌亲自带领2784名担架队员,在往返近百余里的雨雪途中,8天连续扛面4趟,完成了38万斤面粉的运输任务。

运输支前中,商丘涌现出一个个模范典型。夏邑北镇乡大韩楼民兵队长韩宝贵带领的420名民工,出工58天,除转运伤员外还运送粮面13万斤,大葱、白菜、粉条万余斤。鞋底磨掉后,他穿着袜子在冻地上行走了3天。雪商亳县张王庄村农会主任窦方志带领的138人的民工队伍,在雨雪交加的几十天里,没有一个人离队。

担架队转运伤员

有战争,就会有伤亡。淮海战役期间,作战部队在大量歼灭敌人的同时,也付出了13万人伤亡的代价。为及时救治伤员,担架队伍承担了艰巨的转运任务。

战役期间,商丘人民组织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担架大军。据不完全统计,商丘共出动担架6万余副;担架民工以每副6人计,共达36万人。与苏鲁豫皖4省支前担架20.6万副相比,商丘占到总数的29%。

担架队分为常备担架队和临时担架队,以县为单位进行军事编组。常备担架队随部队行动,负责临时包扎所到野战医院的途中转运。临时担架队担负野战医院至后方医院的转运。他们穿梭在战场,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后援力量,仅雪商亳一县,担架转运伤员就达到9000余人。

担架队员在支前工作中表现出极高的革命热情,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事迹。他们有的将自己的衣服让给伤员穿,有的将自带粮食让给伤员吃,有的用自己仅有的钱为伤员买纸烟馒头,有的用自己的茶缸为重伤员接尿,担架队员对伤员的照料可谓无微不至。尤其是在敌机轰炸时,他们往往用自己的身躯来掩护伤员。

农民王良友,家中亲人死亡后他闷丧半个月,直到完成任务才回家发丧。雪枫县县长李品立带领的担架团,随军活动40天,辗转1000余公里,抢救转运伤员1288人。豫皖苏后勤司令部给予担架团通令嘉奖。像担架团这种在战役中获“常玉清担架组”“钢铁担架排”等光荣称号的队伍在各县都有。

保障交通和通信顺畅

交通、通信是否畅通会直接影响淮海战役的战果。为了确保公路、铁路及通信的畅通,商丘人民组成了一支支强大的修路护路,保证交通通信畅通的工程队伍。

在公路交通方面,人民群众根据战争需要,紧急修整各主要交通路段,填坑除高,铺平路面加宽转弯处;在通水的桥梁上培厚土,加以保护;不通水的堵塞填实。经过他们的艰苦奋战,通往前线的道路变成了坦途。雪商亳一县完成修路145公里,出动民工1.9万人。民权出动民工2万余人,用4天时间抢修了曹县汤水口至李坝站40公里的路段。豫皖苏三分区出动的一大批修路民工,赶修了雪枫至商丘全线、雪枫至亳县全线、雪枫至砀山全线、雪枫至夏邑全线、雪枫至口子全线以及亳县至宿县、亳县至涡阳等7条公路。

在铁路交通方面,商丘火车站职工贡献巨大。面对国民党军队逃离时故意破坏留下的烂摊子,他们挺身而出担负起恢复交通的重任。火车站职工自觉成立了车站复工委员会,提出“大干三天,保证接车”的口号。他们不分黑夜白天,抢修铁路和车站。没有煤,借;没有零件,造。他们仅用4小时就整修水泵房两座,能纳水24吨。1948年11月11日接通了西线开封的班车,不久又东通砀山。12月初,工人王云俊、吴德兴、段芝辂等人,冒着敌机轰炸,在部队掩护下赶赴砀山帮助修复被敌炸坏的水泵房及3座铁桥,使列车得以通行。商丘车站出色的支前工作,多次受到中原军区运输司令部的表扬,并获得巨幅锦旗一面。

通信工程方面,豫皖苏三分区架设了以雪枫县为中心的至百善集、至祖老楼、至砀山及至夏邑段的4条长途电话线。雪枫经裴桥到白庙、李石林、义门集等地的线路被迅速接通。刚刚恢复起来的商丘市电信局,在局长杨振峰动员下组织起了有27名技工、50多名民工的工程队。工程队在冰天雪地里苦干半月,克服了材料奇缺等种种困难,提前架完了“商丘—坞墙—白庙”长达65公里的电话线路。全局职工因此受到中原军区的嘉奖。可以说,商丘人民为淮海战役的交通和通信畅通立下了汗马功劳。

(稿件采用史料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