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岭铺在唐朝是非常繁华的商业街,街边商铺林立,汇集新昌天台两县人在这商品交易。关岭头是儒岙镇上八坞村的自然村,古时是新昌进入天台的必经之地,为宁绍通台温关隘,曾设有军寨、驿、站、铺,称关岭铺。

2019-04-25 11: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俞帅锋 俞臻

记者重走“浙东唐诗之路”·关岭篇记者重走“浙东唐诗之路”·关岭篇记者重走“浙东唐诗之路”·关岭篇

关岭头是儒岙镇上八坞村的自然村,古时是新昌进入天台的必经之地,为宁绍通台温关隘,曾设有军寨、驿、站、铺,称关岭铺。目前全村现有40多户,近150人。

春暖花开,关岭别有一番景色。作为谢公道和唐诗路上的一处重要节点,这里曾留下诸多故事和诗篇。日前,记者重走“浙东唐诗之路”第十二站,一起走进关岭。

山高峻岭多风云

这一座岭:一碑两县

车至上八坞村委办公室门口,下车远眺,在两座大山中间隐藏着一座不起眼的村落,那就是关岭头。据当地村民介绍,那两座大山叫虎山和狼山,去关岭头,可以步行,也可以从元大线盘山而上。

关岭是一座普通的岭,也是一座曾经不普通的岭。说它是普通的岭,因为它并无奇岩异水、美林秀卉。它又是一座不普通的岭——作为儒岙三岭“黑风岭、会墅岭、关岭”中的一岭。民国版《新昌县志》载:“关岭,县东七十里,与天台接境,唐时置关戌守,岭由是得名。”这里山势万丈跌落,易守难攻,在唐朝时就置关防守,历来为兵家重地。

当关岭头上的烽火逐渐熄灭,硝烟退去,刀光剑影被人间烟火取而代之。自唐朝关岭铺设立之后,岭上就开始有人家居住,逐渐形成村落规模,也就是现在的关岭头村。

记者从关岭头村山脚往上走,穿过被当地村民称为“百步岭”的古道,抬头就能看见一石牌坊,横匾上刻“虎狼关”三字,古朴雄伟。关岭铺的门楣上,刻“唐关岭铺”四字,铺中立有一块石牌,这是天台和新昌两县的界碑石,碑高0.50米,宽0.40米,古碑上的字还清晰可认,上刻“新昌、天台县界”为直书阴刻楷体。关岭头以界碑一分为二,界碑南边今属天台县白鹤镇新楼下村,北边属于上八坞村。

古往今来,在关岭古道上,走过灰头土脸的诗人、快马加鞭的驿员、驼铃声声的客商、挑着担子的脚夫和众多过路的民众,他们虽都翻山越岭,舟车劳顿,心境却大不相同。

晚唐时期,春夏之交,天蒙蒙亮。一位貌不惊人的老头,翻山越岭,从天台至关岭入新昌县界,风尘仆仆,为求仙药驻衰颜而来。一路云雾拦山,风光如画,行人稀少,行走到关岭时,写下“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的句子,又感叹新昌“行尽深山又是山”的山高峻岭。

他的大名叫许浑,此时他已因病免官乞归。而同时期的李敬方也在《登天姥》中写到“天姥三重岭,危途绕峻溪”,记载古时的关岭山路难行。

这一片地:一亭两厢

新昌《民国县志》有详细记载:“唐时置关,关岭头由是得名,关岭铺为县屋三楹,旁列两厢,中为一亭,缭以周垣,设司兵三十七名,以急迎马。”

关岭铺遗址东侧建有地藏殿一座,清末建筑,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占地面积为112平方米。紧靠关岭铺西侧建侯王庙一座,建于明代,系人们纪念明朝朱亮祖、叶琛两位候王率兵平定张友定漏网之敌,大破“天姥三关”之功绩,在虎狼关建立二候庙,到清代齐召南大学士改名“候王庙”。庙内尚存古戏台,古戏台的所属从古至今也是两县一县一半,每年七月三十做戏三天三夜,两县人聚集在此看戏,非常热闹。

关岭头历来为兵家重地,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唐有“石垒塞”,唐广德初唐军讨伐袁晁起义,垒石筑塞于此,名虎狼关。后来,袁晁在这里被唐军生擒。当时的唐代诗人刘长卿、皇甫冉、李光弼三个人专门写过一首同题诗,就是《和袁中郎破贼后行军经剡中山水》,记载这一重大事件。

宋朝末年,临安将陷,杨淑妃携广王、益王仓惶南逃,元兵急追。天台副尉徐常惠募集乡兵和家人,于关岭头抗击元兵,徐常惠与义士惨遭杀害,乡人在岭东南岗上建宋徐副尉大墓。关岭头明代有“关岭寨”,元至正二十年(1367年),朱元璋命大将朱亮祖进攻台州方国珍,朱亮祖派部将严德破关岭寨以攻天台。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倭寇自天台侵入新昌,朝廷遣提学副使院鹗平倭。乙卯冬倭寇又自沿海入天台骚扰新昌县境,后被歼于清风岭。清康熙间耿精忠起兵反清,清·咸丰间太平国起义军进入新昌,都在关岭留下记叙。

2009年9月9日,关岭铺、侯王庙被列为天台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30日,关岭铺、侯王庙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人:一村两俗

记者穿梭于俊美的山岭间,陶醉于原生态的桃花源中。民居大都沿古道而建,大部分都已新建水泥房,但还尚存一些黄泥墙的建筑,显示出经年累月的沧桑。有些房屋的屋架已塌,只留一堵墙体立于院中,似乎还守着旧时宅院的记忆。

关岭铺在唐朝是非常繁华的商业街,街边商铺林立,汇集新昌天台两县人在这商品交易。随着新(昌)天(台)公路的通行,关岭古道逐渐失去作用,繁华景象也不复再现。但一千多年过去,这条古官道至今保存完好,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这段山岭道路险峻,不利于马行,所受外来侵损较少。

“我既会讲新昌话,也会讲天台话。”66岁的王三夫正在村路改建施工,他告诉记者,古往今来住在关岭村的两县人和谐相处,生活相互影响着,会说两县语言。但是因地处二县,居民又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都保存着自己原来的风俗习惯,因此关岭头村有着不同的风俗,形成一村两俗的面貌。比如新昌的元宵节是正月十五,天台人的元宵节是正月十四。

据关岭头联系村干部介绍,目前村中居民有王、章、徐、陈、吴、张、马七姓。七姓中,王姓最多,居民迁自儒岙南山村,章姓居民迁自班竹村,徐姓为天台徐赂后裔,陈氏则是从天台左溪迁入。

“杖屦登关岭,山行无住时。客情浑在眼,乡思苦关眉。”记者发现,自唐代开始,宋代王十朋等历代诗人路过关岭曾留下不少名句。斗转星移,岁月变换,在这条古道深处,只留下许多故事让后人回味无穷,关岭头的百姓对黄泥墙旧宅中的岁月依然是朴实无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