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评价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早年经历

小时候,李鸿章就表现出天赋异禀、天资聪慧的一面,赢得长辈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同龄人眼中,他是孩子王;在长者眼中,他天生具有将相气质。李鸿章拥有不凡的少年时代,心怀不凡的志向,具备不凡的眼光。

李鸿章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出生在合肥肥东县东乡(今合肥瑶海区),是家中二子,李文安还有五个儿子,长子李瀚章,三子李鹤章、四子李蕴章、五子李凤章、六子李昭庆。

在这些儿子中,李鸿章是最受父亲重视的,也是成就最大的。他从小就表现出一股不凡的气质,天资聪慧,喜欢读书,灵活变通,浑身散发出一股灵气。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官场生涯

从刀笔小吏到第一重臣,这个过程实在是不容易。在少年时代,他便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及至他进入晚清官场,更是将他的为官处世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与晚清荣辱与共的四十年里,他让自己成为了继曾国藩之后的又一晚清名相。

他敢于做事,又精于自保;他顾全大局,不争名夺利;他提倡独立外交,修约保护华工;他倡导洋务运动,以求国富民强;他眼光长远,派遣儿童留学;他深明大义,支持变法;他身不由己,含恨离世。

他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着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事件。

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让他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世界。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