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省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工作者在太原东山悦龙台墓地发现800余枚(初步估计)汉代简牍,这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简牍,为秦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木简材质为云杉,用红外相机对部分散简进行拍摄,发现残简字迹难以全部辨认,仅认出有“其”、“百日”、“二寸”等墨书。图片来源:太原市文物考古所摄

2017年下半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的考古队,对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街道办店坡社区的悦龙台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并对发现的29座汉、明清时期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出的汉墓有11座,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编号为6的西汉墓(以下简称M6)。考古工作者初步断定该墓的年代为西汉中期偏早,不晚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该墓棺椁保存完整,且为保护出土文物,经专家论证,决定将该墓葬整体套箱搬迁至室内继续发掘。

2018年1月初至9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博物院、太原市博物馆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的考古队对搬迁至太原市博物馆的M6开始进行室内考古发掘,这也是山西省首次将大型墓葬整体搬迁到室内进行考古保护工作。

这些汉代简牍宽约0.8cm,长约23cm,初步估计数量在800枚左右。图片来源:太原市文物考古所摄

考古工作者从M6清理出土各类文物66件(组),其中漆木器27件(组),金器、铜器、铁器等金属器23件(组),陶器12件(组),玉石器4件(组)。其中,汉代木质简牍的出土尤为重要。

据考古工作人员冀瑞宝介绍,这些汉代木质简牍宽约0.8cm,长约23cm,初步估计数量在800枚左右。简牍材质为云杉,用红外相机对部分散简进行拍摄,发现残简字迹难以辨认完整,仅认出有“其”、“百日”、“二寸”等字,但这对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来说,已属非常罕见。

该墓年代为西汉中期偏早,不晚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图片来源:太原市文物考古所摄

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完成18件(组)金器、11件(组)陶器、4件(组)玉石器、3件(组)漆木器的去污、缓蚀、封护等应急保护措施;剩余30件(组)出土文物保湿、恒温、封护等应急保护措施。

据冀瑞宝介绍,根据简牍、多把铁质环首刀、磨刀石以及琴瑟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者推测墓主人极有可能是西汉代王府的文职官吏。汉代木质简牍的出土在山西尚属首例,填补了山西同时期考古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秦汉研究的考古学资料。

图文来源:中国新闻网(原文标题:中国华北地区发现稀珍木质汉代简牍

责任编辑:杨尚禹

审核:郝丽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