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罗山皮影戏在小小影幕上,上演了多少个故事,或儿女情长、或英豪节烈、或惊心动魄、或开怀解颐,中间毕现爱憎分明,它伴随着乡城百姓,照亮了多少个漆黑的夜晚,温暖了多少孤独的心!”近日,信阳文产网的记者来到罗山皮影社会传承交流基地,皮影传承人陈雨伦激情满溢地讲述着关于他和皮影之间的故事。

  一台皮影灯影摇曳

  2008年,罗山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经过世代皮影艺人的潜心研习、薪火相传、不断精进,罗山皮影戏现已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词道白雅俗共赏,音乐唱腔优美动听,皮影制作美轮美奂,乐队构成简约明快。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县级传承人100余人、皮影艺人总数达400余名。皮影戏称为傀儡戏也称为宫廷戏,从明代传至河南信阳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上世纪,在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日益走向衰落,像皮影这样的民间艺术,更被视为落后、粗俗,而不屑一顾,但正与一些人拿起武器拯救国家一样,皮影戏的先辈们走向民间,走进村野,与百姓艺人一道保护、培育民间艺术。

  罗山皮影戏的唱腔是根据信阳的民歌秧草歌和山歌改编结合而成的。后来日益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现在罗山皮影分为五大流派:崔、林、张、熊、岳,分别是崔有恒、林芝梅、张成道、熊自元、岳义成等五位前辈宗师。现在只有90岁高龄的岳义成老师健在,他在罗山皮影戏中堪称泰斗,作为岳派创始人,他一手的制作技艺和生、旦角的唱腔,传遍罗山城乡各个角落!

  陈雨伦提到皮影的制作过程也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26道制作工序。牦牛皮买回来后,要放水里浸泡五至七天,用刀刮去牦牛皮的一层油,再刮去外面的一层毛,取中间的一层皮晾干、撑平,然后成为牛皮的原材料,再用老师傅留下来的画谱描绘上去,描绘后就可以进行裁剪、雕刻、锤平、上油、连接一系列工序才能成为咱们罗山皮影。 ”

  “活态”传承 新人辈出

  自小酷爱皮影戏的陈雨伦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去看皮影戏,14岁就拜岳义成为师学习皮影戏,成了岳派年龄最小的一位。在90年代,由于生活的逼迫,艺人挣不了钱养不了家,不得不离开这个行业,开始了打工生涯。但是陈雨伦每每都忘不了皮影戏,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去唱戏。在岳义成老师81岁那年,还领着他的剧团到处演出。“有一回,我和师父一起出团表演的时候,正好赶上师父发病,农村里叫疝气!疼的死去活来,我看着心酸地流下了眼泪,从那一刻开始我就下决心把他的剧团接过来,我要传承下去!当时我就想我师父他老人家的一生心血传到我手里,我该怎么去做?这个担子很重!”陈先生提到那时候的日子显得忧心忡忡。

  罗山皮影戏剧团有几十个,艺人有几百人,小小的县城里,看着非常的昌盛,但是艺人们的平均年龄在70至75之间,处于严重老龄化。传承人面临着青黄不接,一个行业没有新鲜的血液输入,时间长了一定会衰败。陈雨伦就想该怎么去做?这个没有收益的行业,想让有天赋的年轻人来学是很难的,为了扩大传承不能再走老师傅的路了,他就找到县里的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皮影戏一定要活态传承!但是同时必须有一个静态的成列,所以就创建了今天的罗山皮影社会传承交流基地。

  2014年农历正月十八,在县文化局局长李松海和非遗股股长秦翔的见证下,陈雨伦正式接下师父的剧团,李局长命名为“罗山皮影新秀剧团”。与此同时,陈雨伦也收了第一个徒弟祁平,也是如今剧团的副团长,而且是少有的女性唱旦角的优秀演员,她是一个很有皮影天赋的人,聪明能干、勤恳好学,成为了陈雨伦的得力干将,接着又收杨丹、余意、陈翔、陈入学、夏福寿等徒弟,他们敢担当,自从投身于皮影戏行当,就全身心地去做,不计得失,不畏困难,勇敢地承担起传承责任。

  由于时代的网络化,很多东西必须要更新。罗山皮影戏是一个地方方言的稀有剧种。它的演唱具备着一定的地方方言,如果全部都改掉,那就没有罗山皮影的韵味,陈雨伦想着如果一点不改,出了罗山,别人听不懂,再好的东西没有人懂,没有人欣赏,那就什么也不是了,所以既要改革、创新,还要有罗山皮影的韵味。比方说前不久的《山妞赴疆探亲记》就是新的尝试,也是皮影界的第一部MV,《山妞赴疆探亲记》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来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并大胆利用当前新的科学技术丰富传播手段,这既容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又宣传了罗山皮影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山妞赴疆探亲记》只是罗山皮影在创新方面的一个缩影。罗山县在保持罗山皮影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还创作出了一大批紧跟时代节拍,适宜于老、中、青、学生观赏的系列新剧目。

  小小舞台 走出国门

  2017年的三月份,罗山皮影新秀剧团参加了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老师举办的稀有剧种展演,经过专家的评论和各位老师指点受到的启发,在皮影戏原始唱腔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了国语的道白,既有罗山皮影戏的韵味,也能让人们看得懂。从此,罗山皮影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陈雨伦介绍,自从接了师父的剧团以来,没有在家过一个年,每年都在全国各地到处表演。2017年10月1日,陈雨伦带着罗山皮影新秀剧团终于走出了国门,来到法国巴黎巡演了一个礼拜,演出剧目包括《龙凤呈祥》、《杨文广挂帅》、《诸葛亮招亲》、《麒麟送子》、《征北番》、《哪吒闹海》等精典剧目,为法国人民及海外侨胞送去风格迥异的中国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河南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这些年来,罗山皮影新秀剧团走向了全国各地:四川乐山、湖北大悟、北京、新疆、山西皇城相府、河南郑州、驻马店、平顶山、开封、洛阳等等地方。陈雨伦的徒弟祁平从去年开始就可以独自带队,去全国各地巡演,剧团每年接待领导、学生、记者和社会文艺爱好者上千余人。

  传承艺术 文化扶贫

  罗山皮影社会传承交流基地正在慢慢的成长,它是一个有温度的艺术团体,从皮影和皮影画的制作、演唱、到走进课堂教学的一条龙流水线。其一贯秉承的经营理念是:传承中国文化,保护稀有剧种。今年罗山县有35个贫困村,剧团下乡文化扶贫循环演出了60多场,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谈到将来,陈雨伦说:“我最大的愿望是建设一个河南省最大的皮影基地,可以免费的对外开放、传承和教学,这些是我的梦想。我作为一个传承人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创新和发展才是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把最好的皮影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来源:信阳手机台记者 周诗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