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赛罕区建档立卡享受政策的贫困人口1200户2789人,经2018年动态调整后,享受政策的贫困人口1195户2630人,其中未脱贫207户419人,涉及5个镇(涉农街道)59个村。今年以来,赛罕区在巩固原有脱贫成效基础上,加快整体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抓好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教育帮扶、危房改造、残疾人救助、社会保障等保障工作,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筑牢扶贫基础,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

健康扶贫方面

——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

来自赛罕区榆林镇东干丈村的50多岁的关凤英,说起家里的情况,她忍不住流出了眼泪:“家里农活多,老伴儿十几年前由于患肺气肿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的担子落在了我肩上,十几年的劳累,我也出现了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每年住院输液、吃药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谈到今年她的住院花销,关凤英激动的说道:“多亏了政府的政策好,我的家庭才有了希望,家里入了低保,政府还给我儿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今年3月份我去榆林镇卫生院住了10天院,只付了全部费用的10%,一共才200多元,而且还是先住院治疗,后付费,住院期间还能免费用餐。”

“3+3+3”健康扶贫模式

针对我区因病致贫人效较多的情况,实施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基础保障,以断业保险、社会捐助、政府兜底为补充手段,以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为支撑措施的“3+3+3”健康扶贫模式。 2017年以来, 一是按照医疗健康扶贫政策对全区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落实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机制,目前已落实政府回补资金68.19万元,全区自付比例7.66%,重特大疾病的个人自付费用不超过2000元。二是由辖区乡镇卫生院为贫困人口开展了免费健康体检,费用标准320元/人/年,已体检2197人,共计费用703040元。三是对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通过送医送药上门”提高慢性病患者治疗用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共签约服务贫困入口1152人,费用共计230400元。四是对2017年符合政策的返贫和新识别贫困人口(207户419人)进行了入户核实,对419名贫困户中的238名患病人群,采取不同的健康扶贫措施,大病集中救治11人,慢病签约20人,重病兜底保障7人,为105名贫困人口办理了特殊慢性病门诊。

2

教育扶贫方面

——实施免住宿费、免学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我的家离学校都比较远,是政府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资助了我,让我有机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我会抓紧时间充实自己,有了机会回报这个社会,回报给更多的人。”榆林中心小学六年级的樊跃这样说,赛罕区榆林镇陶卜齐村贫困村民樊永利的孩子樊跃现在就读于榆林中心小学六年级,成绩优异,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好孩子。樊家主要以务农为生,近几年,樊跃的父母身体状况都不太好,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生活特别拮据。得知这个情况,赛罕区建档立卡,对其予以免除学费,教科书费等学杂费并每月资助300元的政策。

扶贫先扶智

一是对2017年新识别的贫困人口,实施免住宿费、免学费。同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倾斜力度,对建档立卡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二是对幼儿园就读的贫困家庭每人每月资助500元;对小学生每人每月资助300元:对初中生每人每月资助450元;对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每人每月资助550元;对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0000元。2017年新识别贫困户中小学生23人,发放教育资助69000元;中学生10人,发放教育资助45000元;高中生(职中)15人,发放教育资助82500元,共合计发放教育资助196500元。

3

危房改造方面

——建档立卡,分类分批对危房进行维修和改造。

赛罕区黄合少镇美岱村刘体俊看着崭新的蓝色彩钢房顶,不用再为屋顶漏雨而发愁了,而且自己家终于靠政策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刘体俊高兴的溢于言表,“再多的话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感谢,谢谢党和政府,谢谢大家对我们的帮助。”对于刘体俊一家来说,家里不仅装了彩钢房顶,政府给予了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资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到位了,她们家已经脱贫了。为了增加收入,巩固脱贫,通过好心人的帮助为刘体俊家提供两只小猪仔。同时,为刘体俊申请护林员的岗位,离家不远,还有固定收入,也能方便照顾孩子。

建档立卡

全面核查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情况,分类分批对危房进行维修和改造,确保所有贫困人口住房安全。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38户,其中重建31户,加固7户。2014年到2016年贫困户危房改造31户,其中重建27户,加固4户。

4

残疾贫困人口救助方面

——认真核实,上门办证。

赛罕区黄合少镇西黄合少村贫困户郭俊威孤身一人,居无定所,整天四处流浪乞讨,没有任何有效证件。赛罕区黄合少镇西黄合少村驻村第一书记白金昆得知后,立即与镇里和派出所联系,核实情况后亲自带领郭俊威到有关部门办理了户口本、身份证、一卡通等证件。期间郭俊威走失两次,白金昆多天找寻,两次把郭俊威安全找回。鉴于郭俊威有精神病,在镇党委书记乌兰腾格勒和镇长杨聪林的大力支持下,协调有关单位,由黄合少镇政府出资3万元把郭俊威送到内蒙第三医院进行系统治疗。入院时,郭俊威没有生活费,白金昆为其垫付了生活费1250元。住院后,又多次探望。在医生、护士的悉心治疗和照顾下,郭俊威病情有所好转,现已能主动配合医生治疗,有望尽快康复出院。

上门办证

对贫困户中的残疾人进行认真核实,并加大对贫困残疾人上门办证服务力度。贫困户中重度精神病患者8人(被鉴定为重度精神病人,无人看护、无住房条件,存在暴力倾向的)已全部送自治区第三医院集中治疗。

5

社会保障方面

——建档立卡,做到“应保尽保”。

巴彦街道白塔村的刘玉仙年老无劳动力,儿子又因工伤致残导致无劳动能力,孙子开学升初中,过去的家庭生活来源只能靠刘玉仙一人低保金维持。从今年2月份开始,当地政府为她的儿子和孙子都办理了低保,享受每年六千多元的低保金,并缴纳相应的医疗保险和商业补充险、体检和医药费等费用。

应保尽保

对2014年以来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认真核查,将符合低保救助的贫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2017年办理197户353人。

同时,赛罕区还按照不同致贫原因,制定“一人一策、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

针对无劳动能力的107名贫困人口,采取政策兜底、企业分红、发展“一村一品”庭院经济、流转土地等方式进行帮扶,最终还达不到脱贫收入标准的贫困户,用产业发展资金的收益弥补不足部分。

针对有劳动能力的106名贫困人口,区、镇、村三级扶贫干部帮助介绍工作,让其劳有所得。

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97名贫困人口,特别是妇女,因照料老人不能离开村,安排村护林员、护路员、环卫工等公益性岗位,增加其收入。

除了物质帮扶外,赛罕区还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扶智、扶志相结合,乡风文明助力脱贫攻坚在行动”等主题宣讲会,从思想上、精神上消除消极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变“要我脱贫”的被动意识,为“我要脱贫”的主动自觉行动。

精准发力,靶向脱贫,一次次的帮扶举措、一组组帮扶的身影、一年年的明显变化,都见证着赛罕区在精准脱贫决战中迈出的坚实步伐,“幸福赛罕”正满载幸福而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