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太极拳界对太极拳要“松”没有争议并且完全一致,例如,陈照奎(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陈发科的幼子、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世第十一代全面继承并发展陈氏太极拳最杰出的代表人)先生强调:“太极拳的关键性问题是‘松’。”杨澄甫(杨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先生也强调:“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但对于如何“松”、“要不要用力”、“‘意’与‘力’的关系”等就众说纷纭。近当代以来,对太极的“松”、“力”等理解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差,有的不仅违背太极阴阳辩证规律,违背太极拳拳理拳法,甚至还缺乏一般科学常识。例如,“用意不用力”,“松就是软、大松大软”的“松软”论,等等。本文就“用意不用力”和“松就是软、大松大软”的“松软”论的非科学性与“松”的科学内涵及其要领试作论述。

用意不用力”是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畲(创始人武禹襄的外甥)最先提出来的,而非杨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杨澄甫,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是杨澄甫在他的《杨氏太极拳术十要》中最先提出来的;“大松大软”是杨氏太极拳的传人李雅轩提出来的,并相继提出了“凌空劲”,其门人弟子及再传弟子大肆渲染,并提出:太极拳运动不需要“肌肉”的参与,而只要“筋”。这些论调,俨然有将太极拳弄成“玄学”之势。

其次,要准确理解《杨氏太极拳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这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全面把握:

一是要注意,该十要是陈微明而不是杨澄甫所作,是陈微明根据他的师傅杨澄甫平时教学的“口述”所做的“记录”,其中的一些内容并不完全准确,有的是“断章取义”。

二是作者在此使用的是“借用”修辞手法。

三是该要第一句就开宗名义“不便有分毫之拙劲”。

四是杨振铎(杨澄甫三子)先生以教学、演讲和著书等多种形式反复强调:“我父亲的《太极拳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的‘力’是指‘拙力’,而不是真正的‘不用力’,任何动作都还是要用力(劲)的。”他在谈到太极拳的“放松”问题时这样说:“放松只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练太极拳时不能放松,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意念上没有放松,再一个是肢体上没能放松。意念的不能放松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紧张;对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的肢体上的放松,一般人不理解,以为不用力、软软的就是放松了。认为‘放松’就是‘松软、松懈’,这都是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的。练习太极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软。”

陈小旺(陈发科嫡孙,陈照旭二子)先生这样说:“大家知道,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是放松的要求,但是,松到什么程度呢?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都是为了服务于丹田、贯通丹田,不是越松越好,松过了气就泄了,而是即不紧也不过分放松;放松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打个比方:就好像自行车的车轴,拧的过紧,车轴就不能转动了,拧的过松,产生很大的空回量,车轴就发挥不了作用,过松、过紧都会影响自行车的运动,所以,要松紧适当。练习太极拳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越松越好,松到节节贯穿,一气贯通这才正好。

郑曼青(杨澄甫的弟子)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说:“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此皆澄甫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此不但反映杨澄甫先生对“松”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太极拳所谓的“松”是一种特殊的“松”,是古拳谱记载的“似松非松”。平常人是不能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太极拳之“松”的。这种“似松飞松”的“松”,既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蓬松”,不是很多人包括有的名家认为的气功锻炼所要求的没有丝毫阻力的“松空”;也不是有的名家理解的“不是彻底放松”的“半松半紧的、半柔半刚的松”。

以上说明,祖传(家传)太极拳从来没有“用意不用力”、“松就是软、大松大软”之“松软”之说,这些论调是一些没有得到“真传”的外姓弟子提出来再由其再传弟子大肆渲染形成的,此为第一。

第二,物理力学基本原理、机械力学、人体力学、运动学和医学等科学都早就揭示:人体运动都是“随意肌”(骨骼肌都是“随意肌”,胃肠、心肌等内脏肌是非随意肌)的运动,没有肌肉的参与是不可能有人的任何运动,换句话说,没有在“意识”的支配下,骨骼肌的“用力”,就不会有人的运动,太极拳运动也不可能例外;“凌空劲”是违背科学原理的,人体不能产生“激光”,这超出了人的极限,没有接触是不可能“放人”的,这是一般科学常识。

由此可见,“用意不用力”、“大松大软”等论调是违背太极阴阳辩证法和太极拳拳理拳法的,也是缺乏科学常识的,是荒缪的,其本质是不懂太极拳有关“意与形”、“意与力”的辨正关系,不懂太极拳有关“松的科学内涵及其要领”。只有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才会认为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的“松”就是“软”、“大松大软”:一个是没有得到过家传(祖传)太极拳传人的真传;一个是缺乏现代科学常识的现代“文盲”或“半文盲”。“用意不用力”、“大松大软”等是近当代一些没有得到“真传”又不懂装懂、自作聪明的人的误悟,以及后人望文生义等的误读和以讹传讹。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太极拳变成公园里那些老头老太打发闲暇“练呆练傻”甚至是类似“小儿麻痹症”的代名词,破坏了太极拳本来的融“搏杀与养生”、“力学和形体美”以及“太极文化、哲学和艺术”于一体的神奇美好形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