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专业领域的职业型和研究型并重的复合式高级专门人才。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对于博士生来说,毕业取得学位后,进入高校担任教师,从事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是他们一个普遍的理想化选择。

但是,对于不少博士来说,“海外学习经历”成为他们目前绕不开的话题,甚至是一个必选项。一项“海外学习经历”的要求,往往成为本土博士进入理想高校就职的“绊脚石”。即使进入了高校工作,没有海外经历的本土博士,也时常承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和周围的偏见,尤其是在职称晋升的时候。这种情况说明,在博士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目前的学术界存在着歧视,厚“洋”薄“土”现象明显。

不可否认,中国的博士教育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国外的博士教育,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博士人才培养,无论是育人的理念和体制上,还是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训练上,都比我们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知识生产传输信息化程度的加速,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这种优势在不断地被弱化。而且,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博士教育将来一定会赶超欧美发达国家。

2019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叶晓梅、梁文艳发表在《教育与经济》期刊上名为《海归教师真的优于本土教师吗?》的文章写道:通过分析基于中国研究型大学46个教育学院(部)的教师样本,海归教师发表英文论文的可能性较大,但当两类教师都发表英文论文时,海归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优势。文章指出,“在机构层面,海归教师构成比率与机构整体科研生产力同样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表明高校人才任用中过分看重海归经历这一筛选信号并没有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可见,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的学术水平其实差距无殊,厚“洋”薄“土”并没有事实依据。

有基于此,在博士人才的选用方面,高校一定要消除“海归”和“本土”的区别化对待,必须赋予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同等的竞争机会和晋升机会。千万不能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用海外人才的数量来给自己镀金,搞形象工程。这样的做法,一方面造成人才埋没和误用,本土优秀的博士人才得不到重视,国外回来的博士,不问有没有真才实学,拿来就用,产生“劣币驱除良币”效应;另一方面,这一做法严重打击了国内高校博士人才培养的自信心,形成不应该的教育自卑心理,不利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当然,面对着海归博士人才的竞争压力,国内的高校也要自强,在博士人才培养上多下功夫。杜绝规模上盲目的扩张,构建博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避免出现翟天临式的学术悲剧,在资格审核、研究能力培养、学术规范要求、博士论文水平等流程的把关上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取得社会和学术界对于本土博士的信赖。同时,在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进行本土博士的人才输出,选派优秀的博士到国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以彰显中国博士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微信公众号“求智巷”(qiuzx03)联合发布)

作者 | 朱小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之江评论员)

编辑 | 蔡寅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