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编辑:莹莹

春节归乡杂记

文/李春忠

近年来春节返乡,我们多次穿越小村,勾画出了童年时期认为偌大无比的村庄图。总计小屯现住户74户,从南到北的居住结构是2+5+10+18+31+8,就是南北各条街依次是2户、5户、10户、18户、31户、8户,全屯的居住中心还是在两条老街,即第四街和第五街。可以说,小赵家屯很小,就这么几户人家,300左右人口,这片洼地上的人,和盛产的高粱、玉米、大豆、水稻一样清晰。

小屯也在缓慢地发生家族的兴衰变迁。小屯老齐家,从解放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十来年,一直是小屯首屈一指的富户。解放初期,老齐家养马发家,与小屯王恩友家、房廷柱家是三个富户之一,土改时被评为上中农。老人叫齐三,做了一辈子的豆腐,白豆腐嫩,干豆腐香,四面八方,属他做的豆腐好吃。齐三老人家的儿子儿媳是齐恩余和陆兰大姨夫大姨家,陆兰大姨是母亲的叔伯妹妹。柳家砖厂的前身是柳东村砖厂。创建之初,邀请了吉林的一个老窑头工人,小赵家屯齐恩海跟随学习。之后多年,齐恩海成为柳家乡砖厂的第一专家。最大的本领是看火候,说出窑就出窑,红砖质量就没有问题。火候不到或过火,则成为废砖。1994年,砖窑因没有土源停止生产后,齐恩余也退休了,结束了几十年的柳家乡砖窑工人身份。

除老俩口外,老儿子老梆子,至今单身,与他们一起居住。齐家几兄妹被他奶奶取的"好养"的小名,分别是茄子、窝瓜、辣椒、老梆子。其中二老窝瓜(齐春武)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冬天鼻涕不断,好象永不枯竭的鼻涕井。长大后他学了瓦匠,但快三十了还没娶到媳妇。后来一次到邻乡帮人盖房,与帮厨的一个姑娘相好了。那个姑娘已与乡里小伙订了婚,两拨差点打起来。姑娘坚决跟定二老窝瓜。经村里派人劝和,退还财礼,二老窝瓜就领了贤惠媳妇回村了。从此,大家都对一直窝囊的齐家老二刮目相看起来。后来,他们有了可爱的女儿。可是二老窝瓜好喝几口,不醉不休。一次得了病住院,家人及亲戚左拦右拦,稍稍停了半年酒。及至闫女出嫁,办喜事剩下一箱白酒,爱人回娘家几天。他顿顿喝酒。"宁可喝死,也不馋死"成了他的口头禅。终告不治,医生检查已是重度肝硬化了。

曾经老齐家或当乡医院医生,或在乡砖窑厂负责,或卖干白豆腐,买了屯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和第一辆大货车。就是这辆大货车,几次肇事,把整个家都拖垮了,欠了十几年贷款,利上加息。那时家乡一带有几家都是养车败家的。当年公路收费高,养车油耗高,加上农民不会管理,进城揽活关系不到位,消费过多,每天都在赔钱,最后都是负债累累。

二老窝瓜去世后,陆兰二姨和齐恩余二姨夫在自家开了麻将馆,老儿子在家种地陪伴他们。老齐家的奋斗,发达,衰落,维持,几十年的家族历史,在我们屯是颇有代表性的。

非自然死亡方面,在201省道旁边的大深沟里,发生了起令人十分痛心的悲剧。小屯的志福,骑自行车掉入深沟而死。冬天阳历年后,他骑车去喝完喜酒,回来后在小舅子家里又喝了一顿,正巧他的妹夫找他,请到尚驿站村家里又喝酒吃饭。他是海量,但连续喝三顿酒,也是明显多了。和妹夫告别后,他上了自行车,就从尚驿站出来,向小赵家屯方向骑行。当年,省道刚修完,路两侧的大沟了结了厚冰。他从屯路猛向省道高坡上骑,并向右拐弯,打滑直接摔进道南的大坑里。第二天,志福的闺女上学路上,听说有人在冰上冻死了,她知道她爸爸昨晚没有回家,就马上跑过去,认出来。后来志福的闺女也考学离开了小村。

这就是我的乡邻,祖辈人毕生在土地上劳作,居住陋室、粗茶淡饭,多已渐渐凋零;这又不止是我的乡邻,在辽西这样的村庄成千上万,幸运的是,村庄走出了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读书经商与躬耕陇亩相得益彰,村庄用宽厚的胸膛哺育着、接引着一代又一代。新的一代在渐渐成长,旧有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悄悄地嬗变,新的生活方式正在酝酿、生发……

作者简介: 春和景明,本名李春忠,曾在中国海关《金钥匙》杂志及省市报纸发表诗歌及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文学作品若干,《齐鲁行》获《金钥匙》诗歌征文一等奖,小说《空白岛屿》入选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影子的素描》(北京大学卷)。现在大连某机关工作。

本文为中国乡间美文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