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东北大平原腹地,离家上大学之前,没见过山,没见过海,更没见过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

小学五年级时爸爸带回一本成吉思汗的传记,书名好像叫《成吉思汗》。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书是稀罕物,家里有限的几本书,都读了不止一遍。《成吉思汗》讲述了“一代天骄”传奇的一生,草原上的温情与血腥、贫乏与丰富深深震撼着我,也许就是那时,心灵深处种下了一个草原梦。

2016年夏天,女儿小学毕业,假期想去外地玩,商量来商量去,我俩一起选中了呼伦贝尔草原。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女儿心心念念的草原。

女儿喜欢坐火车,喜欢在火车上一边吃零食一边看书,喜欢眺望车窗外的美景,喜欢在火车上结交新朋友。我们坐的是慢车,大连到海拉尔整整走一天一夜。

火车途经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过了鞍山,一路基本都是平原。7月末的东北平原绿意葱茏,田野上一片片的庄稼长势喜人,还是我少时看惯的样子。

女儿在火车上果然结交了新朋友(下车后各奔一方,相忘于江湖了),年纪相仿的两个小女孩,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带给彼此新奇和陪伴。

第二天早上醒来,天刚蒙蒙亮。起身见窗外已不再是无边无际的庄稼,远处是一个个低矮平缓的绿色小丘,小丘下平整的草地上,散落着不少的牛马,正在吃“早餐”,一群群黑色的鸟(大概是乌鸦?)飞来飞去,在草地上觅食,是进入草原了吗?

不一会儿,火车驶入终点战一一海拉尔。7月末的大连闷热难当,一下火车,微凉的空气令人十分舒爽,像大连处暑后的样子。

海拉尔站的对面就是游客服务中心,我们在那里找到事先报的一个旅游团,在导游的带领下,奔赴呼伦湖。

辽阔的呼伦湖有着迷人的传说和靓丽的容颜,恰似一位美丽的蒙古姑娘。站在湖边一眼望去全是湛蓝的水,无边无际,好像又回到大连的海边了。仔细一看,还是不同的。她没有涛涛的浪,没有海腥味,像一块明净的蓝宝石,一尘不染。

呼伦贝尔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成吉思汗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踏在这片土地上,思绪纷飞,一时不知今昔是何夕。

下午从海拉尔赶往满州里,去国门领略庄严的海关和边境的特有风情。

终于来到真正的草原上了!客车行驶在公路上,两侧是大片大片的草原,天边的小丘勾勒出柔和的线条,7月底的草原已不再鲜绿,显出枯黄色来,一条黑且窄的河流断断续续蜿蜒前行。

草原天空格外湛蓝明净,天边大朵大朵的白云令人印象深刻。途中车上的人大部分都睡着了,我和女儿兴致勃勃地盯着窗外,偶尔悄声讨论某朵白云像什么,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我们意犹未尽。

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满州里这么小,从规模看,像大一些的乡镇。导游带大家来到套娃广场,下车后自由活动。

女儿很喜欢这里。一会儿逛逛小商品街,一会儿荡荡秋千,一会儿又跑去看建筑物,欢实得很。

到国门时女儿累了,找了个地方休息,并没有走近去看,连照片也忘记拍了。

晚上看俄罗斯歌舞表演,己忘记在什么地方,整个过程商业气息浓厚,乏善可陈。倒是满州里的夜景不错,很是逛了一会儿。

第二天从满州里返回海拉尔,途中来到草原上的一处蒙古包,这才真正踏上草原深处。仍是自由活动。站在草原四处一望,360度都是地平线,半球形的天空像个大锅把大地牢牢地扣住,真个“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大家穿蒙古民族服装拍照、放风筝、喂小羊,大人玩得像孩子。

中午的重头戏是吃烤全羊。吃前照例是传统仪式,选出一位游客当“王爷”,蒙古姑娘唱着赞歌。大家都挤在前面拍照,看仪式变成了听仪式。羊肉很好吃,太油腻的原故,吃很少就饱了。

饭后散步骑马,牵马的蒙古族小伙子们相互说着蒙古话,对着游客又说着一口流丽的普通话。女儿第一次骑马,又紧张又兴奋。

草原上什么都好,就是卫生条件差,没有排污设施,都是旱厕,不知现在改善没有。

下午回到海拉尔,散团。

趁上火车前的空闲时间逛了海拉尔的商业街,没想到这里也有大商超市。

两天的行程愉快结束,火车上“况且况且”一天一夜,又回到了美丽的大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