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选官任官是历朝历代中较为严谨的,尽管也有卖官鬻爵的事情发生,不过整体而言,清代对官员的任命都要经过层层筛选,仔细考核,最终由皇帝或是吏部敲定人选。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大清朝居然还发生过“抽签封官”的荒唐事。

咸丰皇帝驾崩后,六岁的载淳继承皇位,是为同治。一个六岁孩童名义上是大清帝国的最高首脑,不过大人们也没想让这个孩子参与国政。那么,由谁来执掌国家的权柄呢?

最初,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擅专朝政,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无奈他们遇到了与他们一样热衷于权力的对手——西太后慈禧。慈禧先是联合东太后慈安,向肃顺等人提出要在他们代拟的谕旨上盖印,要是没有咸丰帝临终留下的“同道堂”和“御赏”这两枚印,谕旨就不能生效。

不过肃顺也表示,盖印可以,但不能更改谕旨中的内容,而且各衙门所上奏折,不先呈给两宫太后。慈禧一听,这样不是把权力全给了肃顺他们吗?两宫听政还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慈禧与肃顺力争,最后迫使肃顺同意两宫太后有读奏折和改谕旨之权。从此,肃顺等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达成了暂时的权力分配协议,当时称:“垂帘辅政,兼而有之”,即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互相牵制,以防专擅朝政。

夹在两宫太后顾命大臣中间的小皇帝自然也有他的作用,双方都是以“辅佐幼主”的名义施政,小皇帝是他们发号施令的一面旗帜。当时所有的谕旨都以小皇帝的口气拟就,有时简任官员也需由小皇帝的小手抽签决定。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二十四日,小皇帝参加了一次简任官员的抽签仪式。这是小皇帝第一次执行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

这次简任的官员,是京官中的崇文门正副监督和各省的学政。先由军机处事先把候选官员的名字做成名签,糊好封上,放入签筒,然后捧上御案,两宫太后在旁坐着,教小皇帝从中抽签。小皇帝还以为这是一种游戏,蛮有兴致。太后告诉他,要他一只一只地抽。

只见小皇帝嬉笑着,抽出一只往下一丢,再抽出一只往下丢,立在旁边的大臣高声地唱着数。抽到应简任的数额,便请皇上停止抽签,小皇帝这才罢手,把简筒往旁边一推,完成了这项简任官员的重大朝政。

小皇帝抽出的签,再由各部堂官抽定省份,然后把糊着的名签揭开,盖上太后的两方大印,就算是简任官员的委任状了。这批候选者的官运,就这样在小皇帝一抽一丢的游戏中决定,是得令人羡慕的广东学政、四川学政,还是被派到偏僻荒瘠的省份,则由顾命大臣抽签决定。

当然,由小皇帝抽签决定的,只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官员,而各省督抚大员要缺,则由顾命大臣先拟定名单,然后面请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小皇帝什么也不懂,只是由两宫太后商量后,盖上大印,就算谕旨裁决,不必再用朱笔圈划。

因此,所谓“垂帘辅政,兼而有之”,实际上执掌权柄的,还是顾命八大臣。因而两宫太后对外面的情况知之甚少,只好顾命大臣说什么,她们就办什么,无非就是个盖章机器。就是小皇帝抽签封官,也由他们背后操纵。候选人由他们定,而且有些要缺、肥缺并不制签,而是由他们暗中简任。

当然,顾命大臣只能蒙蔽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军机处大臣和各部院堂官则是明白其中奥秘的。于是,他们中有的人就用密札的形式,把内幕散布出去,这样八大臣把持朝政的行为,引起内外官员的反感,一个反对顾命大臣的政治集团逐渐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