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自然发出“世间谁是百年人”的喟叹,进而引出结拍“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表明了他旷达隐逸的胸襟,对于世事浮云,尘劳俗务,不须计较的态度。朱敦儒内心世界里的哀伤无法得到消释,于是早已勘破红尘的他便填写上一阕《临江仙》词,来排遣他自己这段遭遇。

翻遍《宋词三百首》,却不见著名词人朱敦儒的诗作。连亡国之君赵佶的词都能入选,为什么不选朱敦儒的词?是因为朱敦儒不入流,还是其他原因?说朱敦儒词不入流,显然不合理。文学史上,朱敦儒有“词俊”之称,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用词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首推朱敦儒。在对词的发展贡献方面,朱敦儒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直接的启迪,他的创作,对辛弃疾、陆游等著名词人都有重要影响。所以,朱敦儒的词不但入流,而且是一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落选《宋词三百首》?看来,只能是有人猜测的“晚节不保”。

说朱敦儒“晚节不保”,要从他做官说起。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寄情山水,对做官毫无兴趣,两次被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但是后来金国灭亡了北宋,赵氏王朝南渡,南宋建立。一时间仁人志士莫不以北上复国雪耻为志,在朋友反复劝说之下,朱敦儒终于出来做官了。结果后来因为主战又被罢官。对不想做官的朱敦儒来说,罢官未必不是好事,在那样的乱世里,生死皆不由己,能安稳过一生是天大的福气。但是,世事难料,在他过了大半辈子隐居日子以后,麻烦事找上了已经七十多岁的朱敦儒。

权倾朝野的大奸臣秦桧有个好学的儿子叫秦熺,热爱诗文,想找个教书先生。那个时候,有谁比名满天下的朱先生更合适呢?于是,秦桧找到了朱敦儒的儿子,要挟朱敦儒出山。没办法,朱敦儒只好去给秦桧当家庭教师。据记载,朱敦儒出山后官拜鸿胪寺卿。不久秦桧倒台,他自然也跑不掉,再次被罢官。但是就是这件事,彻底毁掉了他一生的清名,从此落下个“晚节不保”的评价。朱敦儒内心世界里的哀伤无法得到消释,于是早已勘破红尘的他便填写上一阕《临江仙》词,来排遣他自己这段遭遇。

临江仙

朱敦儒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这首词大意是:人生真是可笑像一场颠倒的梦,人生原来是飘忽不定的浮云。在尘世间忙忙碌碌与什么最亲?从早晨忙到夜晚,过了腊月又是新春。时光像河水奔流不止,红日忽忽转眼西沉。世间有谁是百岁老人。此间最应关注的,是看准你的自身。

上阕首二句是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是勘破红尘得出的结论,两句如从肺腑流出一般: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作者一生寄情山水,从隐居、出仕、罢官、归隐,这一生曲折的历程,使他看透了人间的忧患。本来自己无意于官场,以布衣啸傲山水间,但最后却因做官而被误解、讥讽,这一切何尝不是“一场颠倒梦”,人生岂不恰如“浮云”,南宋国势哀败、政治混乱,好人难做,清浊不分,产生这种心理是自然的。接下来,“尘劳何时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三句,词人借对时间流动的描写来呈现感情的变化,表现了世俗的劳累忙碌,韶光的流逝,生活的毫无价值,这正与前两句相应。

下阕首二句“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反复用不同的景况显示着貌似平淡而内蕴却是复杂、激动的思绪: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流年短暂,令人失落。接下来,自然发出“世间谁是百年人”的喟叹,进而引出结拍“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表明了他旷达隐逸的胸襟,对于世事浮云,尘劳俗务,不须计较的态度。抒写出词人饱经风霜之后所产生的思想反应:不管人世间的复杂与无情,不管世俗对他情感上的伤害,只要认取自身的立足点就行了。

有人说,朱敦儒晚年的词,充满了浮生若梦的消极思想与诗酒自放的颓废情调,可能就是从这首词中表现出来的。造化弄人,如果朱敦儒不入仕途,他又怎会“晚节不保”,可是他本不想做官的。所以,其中滋味,他人又怎能知晓。如此一来,他也只能苦笑自己这一生的“颠倒梦”了。但是,虽说勘破红尘,但这首词中流露出的思想并不完全颓废,词人也慨叹了时间的短暂,并告诚世人,要珍惜时间,把握生命,有着警世的意义。全词气脉贯通,语言简朴,神情旷远,寓感慨于飘逸之中,不失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词。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