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朋友会约我看这种片子?我需要新朋友(蒸友!蒸友!)。OK,just kidding,《爱你,西蒙》算是质量不错的青春校园浪漫剧,故事顺畅,由“谁是blue”的小悬念从头拉到尾,人美景靓,靠初恋悸动小清新撩人。

故事从高中生simon的“正常生活”开始。simon标准高富帅,有世界上最体谅人最可爱的朋友(男主各种背叛都被火速原谅,光环亮瞎眼),世界上最宽容最有爱的父母亲人(妈妈理解开导,爸爸因为没有及时察觉儿子的“挣扎”而自责内疚),世界上最给力且永远及时出现的老师(校董和老师该出现时就出现,业界良心);他青春期最大的烦恼是在一个几乎没有恐同压力的学校出柜……酸甜可口的青春故事,又腻又温馨,狗粮满天飞。

可这只是一个塞糖的故事就好了!仔细想想,其中很多事其实挺恐怖的。

你有没有发现,如今白人中产阶级的孩子,出柜轻松容易,甚至还是一种潮流trend?而少数族裔的孩子,出柜却异常痛苦,甚至可能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大胆断言,他们正步入“后出柜时代”。“出柜”这件小事,或许还会让人觉得略尴尬,但真没什么大不了,大部分人的反应会像abby一样,耸耸肩,“cool,man!good for you!”。他们通常有父母亲人,以及更重要的、主流社会的支持,他们的预期是全权控制自己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向什么人出柜。他们面对的最大障碍,是自己对自己性向的确定;一旦自己确定,外界的阻碍常常微不足道。

但对于少数族裔的孩子,情况远没有那么乐观。“出柜”是一种他们不可能想象的特权。他们的处境往往内外交困,受到父母亲人和主流社会的多层压迫;他们的预期仅仅是幸存,很多人不得不“深柜至死”,以此最大程度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

对比一下电影中simon和ethan(那个16岁就勇敢出柜、每天被言语霸凌的同学),围绕在他们周围的变量何止天差地别?simon这边最糟糕的麻烦,只是个耿直boy的敲诈。但Ethan那边呢?每周日ethan和父母去祖父母那里吃饭时,她的妈妈会编造他和“女朋友”的故事;ethan一直被男同学言语霸凌,没有任何人维护他;甚至到simon被出柜之后,他对同样是gay的ethan说,“Guess I didn't think we had very much in common. ” 没有什么共同点?这是什么意思?男主在网上和blue相识,迅速建立紧密关系,不就因为都是同性恋吗?在网上和blue聊得那么热烈,在现实生活中却觉得自己和ethan没有共同点?这些差别仅仅是个体差异吗?

《爱你,西蒙》因为是校园浪漫喜剧,只轻轻碰了一下这些问题。可以再对比之前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那个处在贫困底层的黑人男性同性恋。 对于生活在贫民窟中的男主chiron,在高中宣布“出柜”是个可能的选项吗?他从瘦弱文静的little变到浑身肌肉紧实、雄性荷尔蒙爆棚(表面上看)的毒贩,拼尽全力将自己真实的柔软内心和同性恋形象深深隐藏,原因是什么呢?他周围没有朋友、亲人、或者社会力量支持他。

同为同性恋出柜,白人中产阶级之子simon和处在底层阶级的黑人chiron,就像生活在两个平行宇宙中,差异大到让人惊骇的地步。这些差异仅仅是个体差异吗?不要把电影当真,sure,但电影中的世界多少是现实的映射。simon和chiron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着各自阶层(白人中产和黑人底层)的普遍状况呢?如果阶层之间差异如此之大,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应该如何解决呢?最后,观众们对两部电影的观感,同样值得反思。作为观众,你其实很可能也是问题的一部分。无论你是什么取向,你闭上眼睛想到的理想gay couple,会是什么样的呢?一个带金牙的黑人毒贩歪着头,和金发大眼睛的simon歪着头,你更容易理解谁,更容易喜欢谁的故事?

不要觉得这些仅仅是颜值问题,我们因种族和经济状况所产生的偏见和歧视,比看上去、说出来的更深、更多、更隐匿!而这,正是长期结构性不公正在我们心灵上留下的印迹。

所以,《爱你,西蒙》这部电影的成功,并不代表LGBT平权运动的成功。一部分人的生活改善了,他们被世界更温柔地对待,这本身当然没有错,这肯定是进步;但也需要记住,问题远没有结束,平权不能止于此。还有更多人,仍陷在泥潭中不得解脱,和Simon的嘉年华摩天轮相隔万里。而他们,和simon一样,值得拥有甜腻的故事,美好的爱情,值得拥有你所在的主流社会365度的理解和支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