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下大功之后却被皇帝为难的王阳明

在明朝前期的“宸濠之变”中,王阳明以少胜多。以不足三万的兵力鏖战宁王十八万大军。按理说,建立了这么大的军功本应该加官封爵,但是事与愿违,这次平定的举措将他推向了更加更加危险的境地。平定了叛乱之后,王阳明发现自己虽然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同时也陷入了各种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

第一重困境是什么呢?第一重困境时皇帝的包围。

在立下大功之后却被皇帝为难的王阳明

当时的皇帝叫做朱厚照。这个朱厚照在正统史学家的眼里不是一个很好的皇帝,因为他既不正也无德,他的所作所为彻底颠覆了以往大明王朝的历朝历代皇帝给老百姓心目中留下的积极正面的印象。朱厚照这个人特别喜欢领兵打仗,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一特殊的嗜好,他做了一件令真个朝廷和祖先为之蒙羞的事,让当朝官员为之瞠目的事,就是说他给自己加官进爵,叫总兵官—威武大将军,而且还起了另一个名字叫做朱寿。所以在王阳明领兵平定了宁王之乱之后,决定把宁王朱宸濠当做俘虏交给皇上处置的时候,皇帝却十分的郁闷。于是就给王阳明下了一个指示,就是说把朱宸濠放掉,然后自己再以总兵官“威武大将军”的身份领兵再跟他重新打仗。这无疑给王阳明出了一个非常的难题:如果说不遵从皇帝的指示,叫做抗旨不遵,在封建时代,属于杀头的重罪。如果遵从皇帝的旨意,肯定是要被当朝的文人雅士骂的,说他是一个奸佞小人。所以王阳明但是就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立下大功之后却被皇帝为难的王阳明

第二重困境则是来自这个奸佞之辈。这个皇帝朱厚照一上台就重用了原来跟在自己身边的之前做东宫是的八个宦官。这些奸佞小人的位置虽然不高,但是能量都是非常大的。王阳明本人呢。则是一向主张正邪不两立的,根据史料的记载,这时有一个来自奸臣阵营的人在王阳明手下领兵打仗,在王阳明取得战争的胜利的时候,他曾经以恭贺的名义给王阳明打秋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索贿。王阳明只好从自己有限的工资收入里边拿出了五两银子给了这个人。但是在这些长期大量收取贿赂的人看来,这完全就是打发叫花子的作为,是赤裸裸的打脸行为,所以他们回去就给皇帝大进谗言,说王阳明原本和宁王朱宸濠是一伙的,究其本质就是一个奸臣。俗话说: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他们因为经常围绕在皇帝的身边。这样的问题也就变得十分严重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