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作者|许光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刘伊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大力推进“新基建”,是最近媒体上讨论比较热的一个题目。其实,人们对什么是“新基建”,“新基建”的“新”在哪里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对于通过“新基建”来应对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严重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尽快回到正常增长和发展的轨道上来的愿景却是有一定共识的。

关于新基建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新基建”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是最近两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根据有关文献,“新基建”的概念是在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最早提出来的。在论述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时,提出了多项投资重点领域,其中就有“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合理扩大有效投资”部分指出,“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虽然没有提出新基建的内容,但在这里提到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新基建”的一种内涵。

今年3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会议在强调将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的基础上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里提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理解为主要含义也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

根据工信部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夯实共享制造发展的数字化基础举措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指的是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板块。

非常明显,“数字基建”是本轮“新基建”的核心内容。如果说“老基建”是以铁路、公路与机场等为代表的“铁公基”,那么“新基建”则是为数字经济等新兴与朝阳产业提供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支持,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新基建是长期的战略规划,并非针对疫情冲击的短期之计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并对经济造成冲击之前,“新基建”就已经被列入工信部2020年起主要的任务之一。与2008年底出台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相比,新基建并非一个临时决策或刺激计划,本身具有比较长远的战略意义,着眼于长期的支柱型新增长点建设,强调的是长期建设与突破性发展,是“六稳”中“稳投资”的重要方面。但是也要看到,适当加大新基建投资,不仅可以有助于加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也具有带动其它领域投资,特别是扩大信息类消费的显著作用。这也可能是抗击疫情期间新基建被作为热点话题提出并受到各界专家热议的根本原因,新基建确实兼具短期内扩大内需应对疫情冲击与长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功能。

新基建是对全新内生增长模式的基础构筑,应防范非理性投资行为

“新基建”贡献的本质上是我国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构筑的经济增长新结构性力量,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部署,衔接了供给端的投资与研发需要与需求端不断升级的消费,是未来经济强劲的增长引擎。作为新基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路径,受益的不仅仅限于与算法、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高新技术行业,更为重要的是新基建的建设将转变传统生产的与增长思路与模式,是一种契合未来全新经济增长趋势的“再工业化”,是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战略性建设路径。通过当前的适当“超前建设”,可以对我国的产业转型与发展方向起到很好的支撑引导作用,许多企业将真正体会到数字化技术与万物互联的价值,从而加快实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但是,在加强新基建的同时,也需要防范某些地方政府围绕新基建投资产生的竞争性甚至非理性投资行为。不顾基础,不顾条件,盲目上新项目、大项目,是一些地方政府容易犯的老毛病,必须加以防范,避免再次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过度建设等不良现象,避免为地方政府埋下隐性债务等风险隐患,制约今后的发展。

新基建的筹资与建设应走市场化道路,财政投入要量力而行

在近年来大规模减税和疫情对财政收入产生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新基建的投资哪里来,是一个必须直面的实际问题。通过新基建投资,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和社会的数字化程度,是一件具有长远意义的大事,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当发挥好战略规划的作用,另一方面,亦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投资。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政府对新基建的投资主要应采取PPP的模式或者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政府的投资应当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内。主要的投资主体应是相关产业的企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不断地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积极参与新基建投资。

重视新基建,传统基建不可忽视

虽然在建设背景与逻辑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并非非此即彼的两个对立面。在稳步推进新基建的同时,传统基建不但不能放松,还应加强。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根据抗击疫情中发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建设一批具有应急反应能力的大中型医疗和防疫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化社会,不仅需要新基建投资,还需要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新基建,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信息化差距、互联化差距,但是这个是离不开发达便利的民航、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的。没有通畅的交通体系,数字经济、数字化社会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搞好新基建,必将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如数字经济依托新基建的普及,会引导更多的远程协作生产模式,从城市集聚效应的角度来看,这将大大拓展现有都市圈的规模与范围,将更多人、更多企业纳入“市场”,促进以都市圈为依托的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那么此时以数字化的“万物互联”就对传统的“铁公基”提出了全新要求,铁路、公路与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都需要适应新都市圈与新市场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也被包括在新基建清单之内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属于新老基建的融合,有利于更加契合新基建引导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的便利化。通过新基建,可以显著提高整个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

延伸阅读
  • 陈永伟:疫情持续总时间或不会短 要准备打持久战
  • 北大教授张帆:增加流动性同时也要防止通货膨胀
  • 巴曙松:央行可考虑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