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更迭频繁,一个个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老百姓早已司空见惯,但当满族人入关建立清朝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遭到了人们的强烈反抗,全国各地遍布各种“反清复明”的组织。于是清朝统治者开始反思,想让老百姓听话,就得推崇汉族人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必须要尊重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只有这样才能笼络人心。

历代清朝皇帝们都十分推崇儒家,顺治皇帝曾带着文武百官向孔子两跪六叩首,让王公贵胄和黎明百姓都尊孔读经,这是对孔子和儒家的莫大尊重,因为在古代皇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九五之尊,是全天下地位最高的人,但他却低下头颅跪孔圣人。

大清一共12帝,其中康熙皇帝自称“千古一帝”,他从小就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对孔子顶礼膜拜,每次南巡都会去祭祀孔庙,对孔子三拜九叩。但有这么一次,他到了孔子墓地、但却不愿意下跪,这是为什么呢?

当年,康熙拜过孔庙之后,又和一帮大臣来到了孔子墓前,本来按照规矩应该下跪祭拜。但大臣们发现康熙帝脸色忽然变得十分难看,腰杆挺得直直的,丝毫没有要下跪祭拜的意思,眼睛死死盯着墓碑上的字。一众大臣们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此时一位聪明的心腹大臣立刻明白了康熙皇帝的心思,他说圣上累了,让随从扶皇帝到旁边休息一下再行叩拜之礼,他招来了一块布遮住了墓碑上的一个字,康熙皇帝看后龙颜大悦,进行三跪九叩首大礼。这个大臣遮住了什么字呢?一个“王”字。

原来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上上千年,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儒家文化的印记,而孔子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汉朝的“褒成宣尼公”、“褒尊侯”到宋朝的“至圣文宣王”、元朝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而在孔子墓墓碑上就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康熙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向一个王下跪呢?当大臣遮住“王”字后,康熙也就顺水推舟下跪了。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有一个魔咒,那就是“胡无百年运”,但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却因为推崇儒家文化,融入了汉族,所以满清才得以摆脱这个魔咒,有了200多年的稳定统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