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阅者: 王玉霞

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用一滴血就能查出癌症”的医学黑科技一经发表就在医学界闹得沸沸扬扬。

随后,专家们忙着在各类学术大会上“纠正说法”,媒体们也忙着“辟谣”和“正名”……咱先不谈这“一滴血”诊断癌症是否可行,除了癌症以外,它对疾病诊断还有啥其他作用不?比如……发现哮喘?

别说还真有!近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道了一项诊断哮喘的新技术,并称:只要在区区一枚诊断芯片滴上一滴血,就可以在 5 分钟内快速鉴别出哮喘。

在了解研究前,先来瞧瞧哮喘的“犯罪史”……

哮喘是一种颇为常见,并且具有潜伏性的严重慢性疾病。

它以呼吸急促和喘息反复发作为特征,也可以单单表现为胸闷和咳嗽。

据估计,目前全球患有哮喘的人数高达 3 亿,年死亡人数达 40 万。

平日里的室内外过敏原、刺激性烟雾、冷空气和剧烈运动都可以作为哮喘的诱因。

临近秋冬,当熟悉的雾霾再度来袭时,哮喘发作数量又该攀升一波了……然而,即使能诱发哮喘的因素似乎无处不在,目前科学家仍然没有完全明确它发生的根本原因。

找不到发病原因,就意味着诊断和治疗的难度较大。如果哮喘在运动和睡眠期间不慎发作,那么处理不当可是会危及生命的。

目前,主要能用于诊断哮喘的检测手段大致有 2 种,肺功能测试和气道反应性测试。不过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患者的配合。

也就是说,如果就诊者是儿童或者老人,可能就会发生误诊。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2008 年,Aaron SD 教授就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有大约 30% 的哮喘患者被误诊。

1999 年和 2009 年的两项研究都表明,部分老年哮喘患者被漏诊。

由此看来,人们在诊断哮喘上确实急需一项能够普遍适合大众、准确便捷的好方法……

“一滴血诊断哮喘”的关键所在——中性粒细胞

早在 1995 年,人们就发现,除了嗜酸性粒细胞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血细胞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哮喘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经常能见到它的大量“繁殖”。它就是我们熟知的中性粒细胞。

于是,科学家们将目光锁定在了这种“平常却不平凡”的细胞上。

他们在实验中观察中性粒细胞的迁移速度,趋化指标和趋化速度三个指标,并发现哮喘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迁移速度和趋化指标没多少改变,而趋化速度却下降明显!

他们推测,之所以哮喘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速度会减慢,可能是与 P-选择素机制的黏附性有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发现中性粒细胞黏附于P-选择素的这个动作是通过“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介导的。

而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表面的“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表达会增多。

既然“量化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速度就可以发现哮喘”,那何不给让哮喘患者们挨个测测各自的中性粒细胞趋化速度,看看情况如何呢?

由此,Sackmann EK 教授和他的同事在 2012 年发明了一种手持式的微流控中性粒细胞趋化设备,它的底部是中性粒细胞纯化和转移通道,顶部是放试剂和防止蒸发的多功能盖。

设备利用P选择素纯化中性粒细胞,利用甲酰甲硫氨酰亮酰苯丙氨酸 作为中性粒细胞的化学趋化剂,在 5 分钟之内就能从 1 滴血中快速分选出测试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随后,研究人员用这个设备检测了 23 位哮喘患者和 11 位非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

结果发现,哮喘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向着底部趋化物迁移的速度明显比非哮喘患者慢。

如果把中性粒细胞的迁移速度 1.55 μm/min 设置成哮喘的诊断标准,那么诊断敏感性可达 96%,特异性可达 73%。

也就是说,只要采集受试者的一滴血,就能在 5 分钟内帮助人们解决“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鉴别难题,成功发现哮喘。

显而易见,这种方法所需的受试者配合度远比“肺功能测试”和“气道反应性测试”小的多,同时也解决了幼儿和老年哮喘患者易漏诊的难题。

虽说目前这项检测手段仍在研究当中,也仍需要更大范围的实验再次证明它的有效性,但我们已能感受到它为“哮喘诊断”所带来的一场革新,也期待着这项技术能够让更多的哮喘患者早期发现疾病,从而尽早得到控制。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