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吴妈”:空军工程大学教员群体中一张温柔的名片

当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陈 卓

有人说,缺乏温度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什么是大学的温度?这也许很难用概念和理论予以清晰诠释,我们用一个真实的故事进行回答。2017年,甘肃定西残疾考生魏祥致信录取他的清华大学,希望学校能体恤他身体残疾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安排一间陋舍,以便求学时得到母亲的照顾。清华大学不仅满足了他的要求,学校老师还深情回信:“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以人为本心中有爱,情谊浓浓春风化雨,这就是大学的“温度”。

  什么才是一名好老师?对于老师而言,这样的命题,不能仅仅成为站上讲台初执教鞭时的扪心自问,更应成为一辈子的心灵考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育人更要育魂。牢记老师这个第一身份,不仅是要当好一名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学会当好一个爱的传递者。就像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校园里,好老师一生都应该当好大学“温度”的传递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好老师,在讲坛上必须有人格魅力。老师只有以爱育人、以德服人、以行正人,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海明威说:“冰山在水面上很壮观,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下。”“有温度”的老师,她给人的博大、宽广,皆因她有无数的爱在默默播撒。荀子《劝学》云,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好老师是用心“教出来”的,是爱学生“爱出来”的,心里永远装着学生,学生也会永远装着你。

  大学不是“造器”,而是“育人”。英国教育家纽曼曾在《大学的理想》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大学的目的在科学与哲学的发明,那么,我看不出大学为什么应该有学生。”在普遍热衷追求科研成果的当今高校,也许只当一个专门教书的老师会太平凡,平凡的可能找不出一点“亮色”。但如果讲台上真的能坚持做好每一个有“温度”的眼神、动作,也许这些都会变成师者课堂的“亮点”,成为师者人生的“亮色”。

  有温度的大学才能孕育出一流的人才。有“温度”是老师最好的选择,是把自己交给学生;有“温度”是老师最好的课题,是把毕生献给讲台。

“吴妈”的礼物

——分享空军工程大学副教授吴菊英与学员间的真情故事

■陈 卓 冯泽文

上图:吴菊英在给学员上高数课。陈 卓摄

清晨,提着老旧公文包,步履匆匆登上通勤班车,空军工程大学副教授吴菊英习惯性地向窗外望去。

窗外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她其实并不是在看远处的风景,此时她满脑子想的都是挚爱的高数课和喜爱的学员。

  个子不高,花白的头发和圆形的镜框显得和蔼可亲。她称呼学员时总是像妈妈一样,眼睛先眯成一道月牙,然后亲切地叫出学员名字的后两个字。

不知道哪一届学员起的头,“吴妈”这个名字被传开来,成为空军工程大学教员群体中一张温柔的名片。

这是一份浸满爱心的“私人定制”

谁都无法否认,“吴妈”是学校基础课教学一线的中流砥柱。最擅长解决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吴妈”,有她令人仰望的教学天赋。

开学初,石成昊成了“吴妈”重点关注的学员。

对于高等数学,石成昊似乎天生少一些灵性。做题对他来说,就像拿着一大串钥匙挨个试。

  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堂高数课,恰好轮到石成昊作课前发言。这是“吴妈”定下的“铁律”——每堂课前学员轮流发言,针对个人座右铭开展5分钟小演讲——不谈高数,只谈做人。

  在旁人看来,教高数的“吴妈”干这件事“很无用”。但“吴妈”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她常说:学习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花”是文化知识,“锦”是为人品德。

那天,石成昊一上讲台就显得神色恍惚。“吴妈”一看便明白了他的心思——为期末考试而头疼!

  她像母亲一样用慈爱的目光看着石成昊发完言,像往常一样双手撑着讲台桌,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眼神中透着一丝神秘,然后笑着说:“孩子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你们每个人都有份!”

终于等到了“传说”中的礼物,教室里忽然嘈杂起来。

  她弯下腰,拿起一个文件袋,高兴地把袋子举过头顶,向学员们展示。一拉开袋子,礼物“哗”的一下倒了出来——77张薄薄的纸片像花瓣一样散落在桌上。77双眼睛盯着这些轻盈的纸片,他们都想知道上面写的什么“秘密”。

  “吴妈”把石成昊叫到身边,从纸片中找到写着“石成昊”名字的那一张。石成昊打眼一看,上面是一道高数题,题目后面是标准的解答过程。

“吴妈”问:“成昊,这道题你会不会?”

思考片刻,石成昊摇了摇头。

  “吴妈”笑着说:“不会就对了,你交的12次作业里错得最多的就是这类题,做会了它,你就算是把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子补上了。”

石成昊望着“吴妈”,眼睛睁得很大,然后使劲点点头。

“数学是练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数学如此,生活亦同。孩子,妈相信你。”那一瞬间,石成昊的眼眶里泪花涌动。

  对视着石成昊,“吴妈”的眼睛也是通红。这不仅因为感动,更因为昨夜几乎无眠——“吴妈”在台灯下紧握钢笔,就像在为远行的游子“缝补衣服”。

77份礼物,每一份都有灯光和深夜的“味道”。

这是一份饱含心血的“慈母叮咛”

“吴妈”视学生如孩子。其实,“吴妈”也有儿子。

  “吴妈”的儿子在香港深造读博,儿子知道母亲有送学员礼物的习惯。母亲节那天,儿子给妈妈打来电话,刚好被其他的“儿子”占线。再打通时,吴菊英在最熟悉的实木书桌上研究学生的“短板”。

“妈,期末考试卷可别再让你出了,以你对他们弱点的了解,考试成绩不得让大家全都补考呀?”儿子开玩笑地说。

“妈这样做还有更深层的用意,你知道吗?”吴菊英反问儿子。

电话另一头,陷入了短暂沉默……

  吴菊英把摘下的眼镜轻轻放在桌上:“妈过去常对你说,人的时间有限,要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尤其是犯错,吸取一次教训就足够了。现在,妈还是常说这话,只不过孩子们多了,没时间一个个叮嘱,只能用数学的语言写一张纸条给他们。”

“他们能明白您的心思吗?”儿子问。

“吴妈”拿着话筒,眼睛又眯成一道弯月:“他们都那么聪明,即使现在不懂,以后也会明白的。”

  这些年,吴菊英都是一个人住在家属院的老房子里。房子面积不大,一张书桌摆满了书本。这块方寸之地,是最能体现她慈母温情的地方。

一张张饱含心血的“礼物”里不只有工整的数学题,还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叮咛。

  “给每一个孩子写纸条时,我首先要回忆这个孩子平时的表现,包括他学习时的状态。然后回翻每个人的作业,看究竟欠缺哪一块知识点。”“吴妈”眯着眼睛说。

学员的籍贯、性格、座右铭,甚至学员的一个眼神,都会被“吴妈”流露到那一张张薄薄的纸片上。

“礼物虽然不贵重,但也是用心准备的。”说到这儿,“吴妈”的眼睛又眯成了一道弯月。

这是一份“吴妈”方能独享的“心灵物语”

三寸粉笔,秉烛铸德。

在学校,吴菊英是平凡的。她没有参与过重要课题的研究,也没有获得过军队育才金奖。但她在学员心目中是“超级英雄”。

  爱学员爱了一辈子,教学是她一生不变的研究课题。轻盈的教学纸片像蒲公英一样从1985年播种到了今天,堆积了30多年。如果摞起来,薄薄的纸片,摞成比她还要高的“丰碑”。

别人有荣华富贵,她有桃李三千。每每想到这样的幸福,接到学员打给她的电话,“吴妈”心里就充盈着满足感。

  “吴妈”不光“送礼物”,也“收礼物”。她掏出一摞泛黄的课表,那是她从1985年开始教书时到现在带过所有期班的课表。一个爱收藏“古董”的“吴妈”,从30多年前就要求每个人在课前作关于“座右铭”的演讲,每张课表背后都是学员写下的名字和他们的座右铭。

  “我记性特别好。”“吴妈”自豪地说,“我认人快且牢,最早带过的一批学员,有的现在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么多年过去了,闭上眼我还能想起他们当年的模样。”

  那天,“吴妈”办公室来了一位30岁出头的军人。没等张口,年轻人就被叫出了名字:“王鹏,你来啦。”那一刻,王鹏激动地说:“没想到您还记得我!”“吴妈”笑眯眯说:“你刚才进来的样子,和十年前遇到问题匆匆找我时一点儿没变。”

  王鹏是“吴妈”教过的战士学员,文化基础不好的他一度对高数望而却步。至今,他对“吴妈”的帮助仍感激不已。印象最深刻的,是吴菊英把数学知识改编成陕西方言打油诗:“重积分不能代,线面积分楞怂代,先化简嫽得太,奇零偶倍算得快。”

  那天,当他们一起背完这首“诗”时,都笑了。“从您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解题要一板一眼,做人要一丝不苟。”王鹏言辞恳切。

  “教了30多年书,我从没有想过刻意得到什么。老师是个领路人,被学生信任就是让我最自豪的事。我职业生涯最得意的莫过于学员们的肯定,莫过于孩子们喊的那一声‘吴妈’。”

谢谢您,我敬爱的教员

  本期话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军校的成长进步,少不了教员们的指导帮助;四年的淬火锻造,离不开教员们的谆谆教诲。教员的一个举动、一句话语,都可能留在学员们的记忆深处,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他们在军旅路上阔步前行。

  初次见到满振刚教员,是他站在队列场中央一米多高的桌子上,为我们讲解动作要领的时候。我清晰地记得,他为了示范正步的动作,在那小小的桌面上来回跨步踢腿,我当时还为他捏了把汗,但他始终平视前方、自信从容。那是我在“兵之初”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军人的样子。“稍息、立正、向右看齐……”训练场上永远留着他严肃又认真的身影。

@赵泽辉

  “弹孔分散,击发有问题。”看了我的靶纸后,徐玉忠教员趴在我旁边,“你是不是有点害怕?来,看我给你演示一遍。”就像是在和一个老友聊天,不知不觉中我放松下来。从调整姿势到瞄准击发,徐教员边讲边给我示范。看着他的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那一秒,我觉得射击是世界上最酷的事情。掌握技巧后,手中的枪似乎也和我有了“默契”。那年,我以49环的优秀成绩通过了射击考核。

@刘含钰

  “小子,拿着!这是我的剪报集,送给你看看。记住,你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所长,遇事就想逃避的臭小子,不配做一名军人!”刚入军校那年,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重点人”,体能差、适应能力弱。那日,陈鹏教员上课,我的一篇随堂作文被他一眼看中。几次交流后,他摸清了我的心里想法。在一次大学语文课后,他送我了这本让我珍藏到现在的剪报集,也有了我几年来在媒体发稿百余篇的成果。

@慕佩洲

  联考之前,您带我们训练。耐力、速度、力量、灵敏性……曾代表八一队在世界大赛上夺冠的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黑虎教练”名不虚传。每次我坚持不住时,您都会跑到我身边大喊:“瞧你那娘娘样,跟上!”然后,您在我旁边,带我稳住呼吸调整节奏,让我一遍遍“痛并快乐着”。曾是体能“困难户”的我一天天进步,最终顺利通过联考。赵凤雏教员,谢谢您的鼓励、批评和关心。时至今日,我依然常常想起您那句:“瞧你那娘娘样,跟上!”

@雷 彬

  徐捷教员明明是专业课教员,可是每次一进教室,从卫生打扫、课桌摆放,到值班员报告情况,一个都“不放过”;上课除了讲通信知识,还要谈人生谈理想、传授第一任职经验交流。

  一开始,觉得徐教员真是个“戏精”。可结课时,他说就要退休了,我们是他军旅30年带的最后一届学生,他所看到的、想到的,都想说给我们听。“教室一定要勤通风”“下课出去走走,不要打瞌睡”“今天的值班员声音洪亮、要素齐全,就是敬礼放手过快”……您的“浑身是戏”,其实是对学员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栗森阳

  在退役干部向军旗告别仪式上,我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身披绶带、正襟危坐的王国英教员。她一如往常戴着方框黑色眼镜,眼里却噙着晶莹的泪花。仪式结束后,我走上前去,回想她教课的场景历历在目,多想和她说句感谢的话,可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最后只化作一个大大的拥抱。“小陈,我的军旅生涯到今天就告一段落了。但是你才刚刚开始,希望你能一直坚持梦想,早传捷报。”是教诲,也是祝福,我至今难以忘怀。

@陈荻键

(赵镜然整理)

作者:陈卓 冯泽文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