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的历史悠久,最早在东汉时就有了。它最早时称“胡饼”,因从西域、甘肃一带传来而得名。制作者多为清真国民,也因西域人将芝麻称为“胡麻”、“脂麻”,传到北京后逐渐更名为 “芝麻烧饼”。除芝麻烧饼外,老北京还有马蹄烧饼、吊炉烧饼、肉末烧饼、馅烧饼、糖烧饼等多种。

老北京时,制作烧饼也曾有专营的小店铺,几乎老北京满街都是烧饼铺。笔者曾经居住的花儿市羊市口一条短短的小街里,就开设有五六家烧饼铺或早点铺,走在街头时时可听到从面案上敲出的响亮花点。这种花点也称“花仗”,花仗声是一种五至七声的节奏点,有广告和吆喝的作用,细听起来,各个铺面的花点均不太一样,有地域和师传的区别。

话说老北京之烧饼,满街的都是烧饼铺


那时的烧饼是在建有“马道”的炉灶上烙制成的,即在饼铛上烙制七八成熟后,放入炉灶围墙的凹进的 “马道”上去烘烤,这样烤熟的烧饼香酥可口。刚出炉的热烘烘的烧饼,咬一口满嘴酥脆,非常好吃。现在北京虽到处都能买到各式各样的烧饼,有的还打着老北京某某烧饼的幌子,但早没有那老北京的味儿了。

话说老北京之烧饼,满街的都是烧饼铺


制作马蹄烧饼用的是一个长方形的砖砌吊炉,下面是煤火,上面正面开有洞口,炉顶上带有几个马蹄凹圆形的印模子。烙制烧饼时,将已在案板上弄好的半发面的小饼粘上些芝麻,再刷一层油和糖水往炉顶上的模子里一贴,小饼即成马蹄儿形。烤熟后,外焦而中间空,掰开正好夹进去一个油炸鬼,吃起来香酥甜美,十分可口。老北京有句俗语:“东一伙子,西一伙子,早点就吃马蹄烧饼夹果子。”

话说老北京之烧饼,满街的都是烧饼铺


肉末烧饼则是仿膳饭庄的一味点心,原是清宫御膳食品。传说在清宫里慈禧太后有一天夜里梦见吃烧饼,次日早膳时正好有肉末烧饼,因为圆了她的梦,慈禧高兴地赏给御厨尾翎和银子,肉末烧饼从此出了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