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罗颖□李纬 刘旭玠)从巍峨的唐古拉山向西南望去,那曲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藏北高原。

这里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却因高海拔、低氧、强辐射、群山阻隔而人迹罕至,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常驻人口不过十几万人。

三年前,在“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山下,水电七局勘测设计院17人组成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设计小分队,顶风冒雪挺进那曲,开始书写他们的高原故事!

从500到4500,克服环境壁垒

从海拔500米的成都,走进海拔4500米的那曲,自然气候的恶劣给初来乍到的他们来了个“下马威”。

2016年,小分队第一次踏上拉萨,尽管前期做了不少功课,落地不久,仍或轻或重地出现了高原反应。

“走不动路,心砰砰砰地跳,吸氧的时候心里发慌,小孩才刚出生几个月呀,万一……”身体反应最大的陕西汉子林刚,回想当时,仍是心有余悸。

除了低氧,干燥的环境,也让大家苦不堪言。

“必须不停灌水,要不嘴角就起皮干裂”。向来乐观开朗的曾飞提到,本来买个软面包打算当早饭,第二天就变成了馍干,只能兑着水咽。

“睡到半夜呼吸太疼,只能用水润了鼻腔接着睡。早上醒来鼻子不通,原来是又被血块给堵上了。”幽默的绵阳小伙颜志衡比喻“干燥是会呼吸的痛”。晚上缺氧睡不着觉,或者睡一两个小时就会醒,实在难受,赶紧开窗呼吸下,就好多了。

提起最难受的,队员们异口同声说到野外作业。在林芝查勘现场,一天可以过四季,刚刚艳阳高照、流水潺潺,马上遮云蔽日、冷风飕飕。此段路春雨贵如油,下段道冰雹如豌豆。办公住宿的地方,没有空调,暖宝宝抄起来、电热垫用起来、保温杯拿起来,忍忍就过了。

常常是在野外现场查勘,紫外线强射,一天下来不少人脸部晒伤,满脸掉皮,惨不忍睹。冬天更纠结,零下几十度,冻得人直发抖,但太阳辐射一样的毒。

即便如此,面对困难,无一退缩,迎难而上!队员们用乐观豁达在不断适应当地恶劣气候的同时,主动与当地政府对接,积极拓展业务,先后迎来尼木县贡热水库工程、拉萨河经开区段堆龙曲蓄水坝工程、拉萨市河道采砂规划等项目。

飞越唐古拉山 ——记水电七局勘测设计院西藏项目团队

加班窗外的西藏夜景

从50到1300,跨越山川阻隔

与以往办公地点和项目营地距离不超过50公里的惯例不同,在成都相距1300公里直线距离的拉萨地区工作,连绵山川与地域民俗也给小分队带来不少苦恼。

“从成都到拉萨火车30多个小时,飞机需要2个多小时,从拉萨坐火车到那曲又是4个小时。”颜志衡说道,这还不算完,那曲到项目设计地区近的4小时,远的8小时。

“还有安全问题,比如尼木县贡热水库工程,从拉萨出发至工程现场需要4小时,返程需要4小时,这几个小时都是山路。”思维敏捷的皖北汉子蔡明光谈道。沿途4000多海拔不说,有时候一边是陡立的高山还时常掉块,一边是河道,还有些是悬崖峭壁旁建的盘山公路。

“低氧高海拔让人睡眠不好,容易出错。”2018年刚入职就参与西藏项目的王勇,“我倍感自豪,所以在绘制60张图纸、检查300页报告时,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努力保证设计质量”。

这样遥远的地方人迹罕至,一般只给队员留下1-2小时的现场勘测时间,时间一过必须返程,否则只能在夜间零下几十度的野外过夜。很多经过长途跋涉的队员,来不及休息,就必须马上投身紧张的工作中。

对他们来说,在现场的每一分每秒都必须精打细算。因为相对于路程,现场工作的时间太宝贵了。更宝贵得还有跟当地政府及专家沟通的机会和时间。

2016年7月,因业主紧急通知,小分队代表快速抵达西藏,恰值马赛节,夜晚没地方住。藏历10个节日,再加上国家公休日,留给项目组沟通对接的时间并不多,时间节点要求又严苛,经常性地突发要成果。

为了如期提交成果,最大程度地降低节假日对工作的影响,小分队尽快适应地方工作节奏,了解各个节假日的特点,提前做好进度规划,列好事项清单,直指重点,精准对接相关部门及专家,少跑冤枉路,避免浪费时间。

经常性地在去项目的路上,接到项目的询问电话或者要项目成果。笔记本是随身必带的物品,无限流量是手机必备的套餐,在急迫条件下,就这样,在颠簸的小道上,他们也抓紧时间忙资料。

通过努力,项目如期提交成果率为100%,让不少业主领导伸出了大拇指。

飞越唐古拉山 ——记水电七局勘测设计院西藏项目团队

林刚(左一)在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项目现场

从0到20,打造企业品牌

从那曲设计项目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如今西藏地区的20个,三年时间里,小分队成员不但脸上染上了“高原红”,更在西藏地区逐步唱响七局设计品牌。

而这份“信任”的由来,在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可以找到答案:“评审完就要赶飞机”“车陷到河滩里,爬不上去”“早上五点出门,赶飞机,下飞机直接赶赴工地,复核数据,20838步”“修了一路车,加油啊”“今天晚上头疼只睡了三个小时,洗把脸继续干!”“老婆我在西藏给你送上生日祝福”“宝宝不哭,过几天给你买礼物”……朋友圈里的一条条,记录着这群人三年的艰辛与拼搏。

“我们觉得每一个项目都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所有人都是全力以赴。”东北汉子宋光辉感触颇深。以前去找专家,门卫要审查半天才让进。现在找专家多了,门卫都不拦了,笑着说赶紧进去。

不管是遇到那曲地区3个河道整治工程总共7天、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可研40天的时间“紧急”,还是类似雅鲁藏布江的流域复杂、设计周期为主汛期的情况,这支团队不但沉着应战,更获得当地政府的赞叹。

飞越唐古拉山 ——记水电七局勘测设计院西藏项目团队

对于以后,他们目标明确。“通过做好既有项目的履约工作赢得业主和地方政府的信任,获得更多的勘察设计业务,达到以履约促市场的目的。”勘测设计院负责人说道。

那曲地区即便是四月,依旧是零下七八度、寒风凛冽,植被稍显荒凉。再有两个月,冰冻后的格桑种子就要发芽开花了,到时,高原将满是绚丽的风景。

望着这群80后,仿佛他们也像格桑种子一般,飞越唐古拉山,经过雪域高原的磨砺,奋力发芽,向阳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