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诸葛亮、孙权相继离世以后,到了邓艾、钟会分兵伐蜀之时,东吴自己也因内乱而分兵乏术没能派兵去救蜀汉,当年孙权的盟誓当真就是一张白纸。他遣邓芝去往东吴面见孙权,意在重建吴蜀联盟、共抗曹魏。

是非成败转头空,刘备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可谁曾想自己辛苦打拼得来的成果却因夷陵惨败,付之一炬。

夷陵一战,一败涂地。蜀军数万人死的死、降的降,也仅有刘备勉强逃走了。不久后,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诸葛亮领益州牧,开始总领政务。

刘备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副烂摊子,外有魏、吴如此强敌,夷陵惨败元气大伤;内部幼主刘禅暗弱,不能主事。民力凋零,南中地区又爆发了叛乱。如此局面,孔明固然是才智过人。可内忧外患之下,孔明一时间没了主意。

本该立即去平定南中叛乱,却因政局未稳拖了两年才出兵。当年赤壁之战时,曹操挥师百万东征孙权。形式紧迫,孙刘联盟达成。

孙权背盟攻取荆州,这才让刘备恼怒。先主脑子一热贸然进兵、东征孙权,这才招致惨败。如今的蜀汉百废待兴,又如何能对抗强大的曹魏呢?

按照隆中对的策略,等到时机成熟,蜀军兵分两路由荆、益出兵攻伐曹魏。而荆州失守,蜀汉仅占益州一隅。天下九州得一州,虽说是三国,硬实力上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蜀汉丢了荆州,隆中对的计划已经泡汤了。

孙权虽然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果还想对付曹魏,东吴就是诸葛亮必须争取的盟友。大势所趋,诸葛亮也只能摒弃前嫌与东吴再次结盟了。

刘禅继位之初,孔明便奉行“外结东吴,内修政理”的政治主张。他遣邓芝去往东吴面见孙权,意在重建吴蜀联盟、共抗曹魏。

孙权假意向曹丕称臣,实则只是缓兵之计。这时邓芝到访吴国,孙权也有吴蜀交好之意,双方是一拍即合。

孔明重新制定作战方针,他先是平定了南中叛乱,为北伐积蓄物资。到了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曹魏的实力雄厚,诸葛亮蚂蚁撼大树并不能给魏国带来实质性的打击,反而更像是七伤拳一样,把自己给打没了。

就在1年后的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他除了昭告天下以外,更是直接给蜀汉发布了盟誓:“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士,无相侵犯。”

看似慷概激昂的陈词,可谁曾想日后却沦为一张废纸。孔明亦是深受其累,曹魏占据中原,人口众多。在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就是创造力。

人多固然会需要更多的粮食养人,但不是每个人都不干活;人多就能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曹魏以此养兵、练兵,日后,就算吴蜀联合也不是魏国的对手。

自曹丕称帝以后,魏国比之曹操时实力更胜,曹魏南御吴、蜀,北面还要防范公孙渊和游牧民族的侵扰。即使如此,曹魏还是能抽调20万兵力防御东吴,曹魏再也不用遇到合肥之战时“八百破十万”兵力不足的窘境,留给东吴和蜀汉的时间不多了。

当年官渡之战袁绍兼具四州、兵精粮足,他只要拖下去必胜。可袁绍贸然进兵,给了曹操可乘之机,这才招致败北。曹魏只要拖下去就必胜,所以他并不着急吞并吴、蜀。

本身处于劣势的吴蜀联盟,哪怕是同仇敌忾都不能战胜曹魏,况且两家是面和心离、各怀鬼胎。孙权的登基盟誓只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他还妄想魏蜀争斗,从中取利。

盟誓说得很明白,大致意思就是我们两家不能自相残杀,如果魏国攻打我们两家任意一家,对方必须帮忙。这话说得没毛病,却让曹魏笑开了花。魏国现在不用着急进攻啊,等到我积蓄足够力量南下进攻时,两家合力也没用了。

魏蜀吴三家都在发展,但蜀国底子薄发展的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拖下去,蜀汉就是等死。诸葛亮得到孙权答复,他只能无奈的选择北伐。

自孙权称帝后,你可以看见一个奇怪的现象。强大的魏国屯田练兵、隐忍不发;而蜀汉和东吴却对魏国发起了一波接一波的进攻。

诸葛亮连续六次北伐,但是收效甚微;东线的吴国虽得到些便宜,却难以撼动曹魏。两家的进攻只是零敲碎打,而蜀汉更是因连年征战空耗国力,导致士族动荡、民心不稳。

说到底第二次吴蜀联盟只能当做是两家的停战协议,若想对付曹魏就必须组成联军,由联军统率统一指挥、调配,这样才方有胜算。只可惜这样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两国仅仅是各自为战,难以对曹魏进行根本性的打击。

人的心底往往是存在最阴暗的一面,两家因一荆州就大打出手,谁还能指望他们同仇敌忾?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等诸葛亮、孙权相继离世以后,到了邓艾、钟会分兵伐蜀之时,东吴自己也因内乱而分兵乏术没能派兵去救蜀汉,当年孙权的盟誓当真就是一张白纸。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关东联军停步不前。曹操因而愤恨,转头自己创业去了。他曾因其写诗:“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不正映了吴蜀后期的现状吗?诸葛亮空有才智,但在大势之下,个人的能力却也显得微不足道,丞相不得其时也!

求关注o(* ̄︶ ̄*)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