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七年(1742),吉林城发生大火,烧毁衙署和商民房屋数百间,木城也有焚毁,加之多半腐朽,故决定重新扩建城墙,并在城东西北三面设有5门,即小东门、大东门、巴尔虎门、大北门和西门。同治六年(1867),吉林将军富明阿决定再次扩建吉林城,并设8门,即东莱门(小东门,天主教堂东,今江城广场附近)、朝阳门(大东门,在原大东门副食商店东)、巴尔虎门(“尔”音较弱,常省略,今昆明街与光华路交汇处)、北极门(北门,此时已改为牌楼,今北大街和光华路交汇处)、致和门、德胜门、福绥门(水门洞子)、迎恩门(西门、临江门,今毓文中学西)。除致和门和福绥门外,其余六门均有城楼。


宣统元年(1909),由于日本人的侵入,开设商阜,吉林巡抚被迫在东莱门和朝阳门之间,即今市公安局门前新开一门,称新开门,新开门外为日本人商阜地。

民国十九年(1930)秋,为便于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部和城外陆军训练处的往来,又由副司令兼省长张作相决定,在朝阳门和巴尔虎门之间,即今市食品厂南侧又开一门,称北开门。


总计吉林城共有10座城门。康德七年(1940年)以后,日伪统治者开始拆除城墙和城门。今日,所有的城门和城墙,均被历史之风卷走。只留下几个老地名还在吉林乌拉人中口耳相传:大东门、巴(尔)虎门、致和门、德胜门、临江门和东关、西关、北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