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背后多数是无尽的危险和烦恼!

于谦,明朝人,一个传奇的人物,一位名族英雄。

提起名族英雄,估计大家都只记得这些初中历史介绍过的人,比如林则徐、岳飞、文天祥。今天我们介绍一下于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鲜为人知的英雄。

我们用四件事,按时间顺序来排版一下于谦的一生。

一、世上从来没有怀才不遇,你的才干,总能碰到机会。

皇帝朱高炽平定朱高煦(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里那个宁王)后,例行公事的将朱高旭拉到朝堂上接受训诫,朱高炽随手在人群里指了一个不起眼的人:“你,站出来骂他”!

这个人站出来了,然后围着朱高煦,开始了365度全方位立体环绕音音响,骂的酣畅淋漓,骂的有声有色,骂的特有文化。

这个骂人很简单,但是要骂出风格就不容易了,若无扎实的遣词造句能力、独特的思维角度、高超的演讲水平,真挺难的。我估计让各位去骂,没几个回合下来只剩问候朱高煦母亲了。

此时朱高炽坐上面都听呆了,他本来只是秉承着走一下过场随便骂骂的想法,没想到,此人竟骂出了水平、骂出了风格。

于是就记下了这个人。

这个人,就是于谦!23岁中进士,一直未被重用,28岁这年因为骂人出了名,被皇帝和三杨记住了并且留意。

看来只要是有领导在场或参与的事件,不论大小,都潜伏着机会。

二、众人皆醉我独醒——在屠宰场一样的朝堂上,救下一群神志不清的官员性命。

我们上篇文章说到的王振,他有一个成为军事家的理想,在得势后,撺掇着朱祁镇亲自带队去讨伐瓦剌。随同去的还有明朝二十万军士、几十名文武官员。后来这些人在土木堡战役中全军覆没,皇帝也被抓走,对当时的明朝而言,数十年的积累,几乎被掏空!

朝中留守的官员心里的那个恨呀,要知道那些送命的人,也有他们的亲朋好友。

这天上朝时,官员们要求朱祁钰(代理皇帝)严惩王振余党,朱祁钰二十岁,还是个愣头青,刚干代理,什么都还没弄明白,这些人就喊着要铲除这个党羽遍地的大太监团,自然是有点害怕,就推说下次再议。

下次是哪次?官员们不依不饶,必须给个说法,然后个个开始痛哭流涕。

这时锦衣卫马顺(王振的人)很不识相的开始呵斥大家。

一阵沉默后,突然有一个带头官员开始撩起袖子冲上去,对着马顺又是咬又是踢的,他愤怒了,这些王八蛋平日作威作福,现在还要欺压大家,实在太气人了。他一闹,其他在场的所有人纷纷醒过来,冲过去帮忙揍马顺,几个回合下来,马顺活活被打死。

这样还不解恨,大臣们又捉来另外两个王振余党就地解决。

朝堂上一下打死三条人命,就这样在代理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发生了,他看着杀红眼的大臣,瑟瑟发抖。

而大臣们此刻还处在精神分裂状态,他们乱做一团的哭天抢地控诉王振罪行,谁也没有注意皇帝在干什么。

已经打死三个人了,而这些斗殴的大臣还在那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吵吵闹闹入戏太深出不来。

皇帝被这一切吓的颤抖着后退。

此时,只有一个人在劝阻着大家,他没有参与此次斗殴,而保持了冷静的头脑,看着吵闹的大臣,和要开溜的皇帝,意识到了即将来临的巨大危险。

他艰难的越过人群,终于在皇帝跑路前抓住了他,高喊着:殿下,马顺等人是王振余党,请下令百官无罪。

暴力的背后多数是无尽的危险和烦恼!

皇帝见不给个说法是无法脱身了,就照着复读了。

大家想想,朝堂竟然可以斗殴打死当官的,那皇帝走后,留下的锦衣卫(全是王振和马顺的人),同样分分钟可以砍死砍伤这些参与斗殴的大臣为自己的领导报仇,或抓进牢狱。毕竟他们打死了人,抓人名正言顺(刚才没动手是因为有皇帝在,皇帝没有发令锦衣卫不会动手)。

就是这样一个举动,于谦用自己的智慧,在千钧一发时刻,挽救了一朝堂人的性命。

暴力、愤怒,从来都是弱者行为,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经常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要不是于谦。

大臣们被怒火烧的失去了理智,以至于随心所欲,对潜伏的危险不自知。于谦和大家不同,他不屑这种暴力,况且他此刻没有心情和王振余党算账,他的胸中藏着另一件事,对他来说才是大事:如何让明朝度过即将到来的危机(瓦剌很快要攻来)。至于铲除太监党,当然不是用这种极端的手段。

暴力的背后多数是无尽的危险和烦恼!

两年前,我在学校的一个同事,因为一件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着另一个同事怒骂,看上去斗殴一触即发。我们都做好了拉架的姿态,但他只是淡淡的解释了几句,始终没有回骂一句,默默的收拾教案走了出去,留下的那个人没地方撒气,踢了他桌子一脚就走了。

后来我问他,为何不回怼?

他说:我要是回怼,矛盾会升级,会打架!我在评职称,这样对我前途有影响,对我形象也不好,对我身体更不好,为了这样一个人损害自己太不值得。而且事情原委领导同事自有一杆秤,不是谁吼的凶道理就在谁那边,他爱吼让他吼去吧。

我从此对他刮目相看,他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有读者问我如何控制情绪,我的意见是:但凡能记住自己的初衷、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估算出自己行为的后果与即将付出的代价,就会有所忌惮,情绪管理能力自然提升。

限于篇幅,今天暂且到此,周三再继续聊!

古人云:读史明智。这里所有的文章,都是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度解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我们的做事格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