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三观一次一次地卖血,是为了什么。而这事的起因是因为一乐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脑袋。

01-起因

余华的作品,我几乎没有完整的看完过一本,总觉得太过压抑,直面现实的那种惨烈与窒息感,常常让我半途而废,不忍继续读下去。

因为疫情窝在家里,除了读书,没有别的选择。只看一种类型,人会麻木,思想也会僵直,读书的效率也是奇差。这两天便试着拿几本不同种类的书轮换着看,但觉匮乏,便换一本。

《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以前听老公讲述过,前两天有个朋友读了之后赞不绝口,向我极力推荐。水到渠成,这本书进入了我的阅读列表里。

图片来源网络

02-生活的真相

先说结局,许三观没死,能够安享晚年,确实挺让人欣慰的。也让我久悬的一颗心落了肚。不是我的大团圆情节在作崇,也不是排斥悲剧,我从来不否认悲剧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和美感。但对许三观来说,他活着,我就非常高兴,这是一个卑微、平凡、但身上时不时会闪现人性光辉的普通人,他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许三观在城里只是丝厂一名普通的送茧工。在他的工作岗位上,他的表现和别的工人没有任何差别。在送茧的过程中,他有选择把好茧和坏茧送给那个女工的些微小权利。毫无悬念地,当留着大辫子的林芬芳在他手背上轻轻地捏了一下,又推了推他的胸口之后,不好的茧子就再也不会出现在她的机床上了。

这是最式微的“交易”,也是遍存于我们生活之中的。用自己拥有的东西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用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判谁,在整个交易的网络中,没有谁是漏网之鱼,只不过交易的筹码和形式不同而已。所谓的求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不是说生活就是一场接一场的交易,但好像也可以这么说,只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来诠释。生活就是一个给予的过程,你能给予别人什么?只有在你给的过程中,别人才能回馈你你想要的东西。直白点就是,得到的过程,就是一个努力付出的过程,这样说,是不是时髦、高尚些,更便于接受些。

到底怎样的给和付出,可以令人心生愉悦呢。看看儒家对“仁义”的解释就知道了。所谓仁义需要在现实中做到位,包括自己在内,每个人都满意,儒家希望人人都幸福,而不是无原则地只知道满足别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许三观剧照)

03-卖血的缘由

许三观一次一次地卖血,是为了什么?

第一次:娶媳妇

第二次:为了赎回被方铁匠拉走的家当。而这事的起因是因为一乐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脑袋

第三次:为了给林芬芳买猪大骨头和黄豆、绿豆等滋补品,因为他睡了她

第四次:因为饥饿,想给几个孩子吃顿饱饭

第五次:为了一乐、二乐在农村过得好一些

第六次:为了讨好二乐的生产队长

第七次、第八次......为了给一乐治病

一次一次地看过来,没有什么大事情,但每一件落在许三观的头上,又大如磐石,都足以催毁他那个摇摇欲坠的家。娶妻、生子、护他们周全。许三观在一次次的难关面前,通过卖血,尽他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形象虽不高大,却体现了一个男人的担当,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许三观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许三观剧照)

04-卑微而光芒四射

许三观的形象并不完美,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会为了一些事而斤斤计较。

当他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时,他会躺在滕蹋上什么也不干,来折磨许玉兰。

当一乐创祸需要医药费时,他也会逼着许玉兰去找何小勇要钱。

他也会为了何小勇的事耿耿于怀,为了报复而去找林芬芳,但又去补偿林。

何小勇出事时他会幸灾乐祸,但最终还是让一乐去给何小勇叫魂。

他会在卖完血后,带着许玉兰和二乐、三乐去胜利饭店吃阳春面,却给一乐吃烤红薯。但在一乐离家出走后,最终还是背着他走向了胜利饭店。

让许三观最纠结的莫过于他和一乐的关系,他是如此喜欢这个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并带给他莫大耻辱的大儿子,想亲近却又因为何小勇而耿耿于怀。

在生活给出的难题面前,紧咬着牙关慢慢向前挨,经历漫长岁月的考验,父子俩一步步的面对,一点点地靠近,最终化解了胸中所有的块垒。许三观的形象也在我们心中也一步步地高大起来。

许三观的纠结,散落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许三观这样吗,我想未必!!!

余华塑造的这个许三观的形象非常成功,卑微而又光芒四射。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穿越贫穷、穿越苦难之后,依然深深地热爱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