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看董君,不但携带相机踏遍祖国河山深处,摄取作品题材,且于近十年间还畅游世界各大洲,以致广收博闻,备殚见洽闻之长,觅鲜明正确之词汇,施之于诗,遂写出了这许多雅俗共赏的诗词,其中不乏美丽典雅的章句。当年吴昌硕、王个簃二前辈均有画毕诗成的学养,随笔吟咏,比之曹植《七步诗》成不逊一拍,而董君亦常效仿之。

创作中的董芷林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浙江安吉人。清末曾任江苏涟水(古称安东)县令,在任一月即卸任,后寓居上海。能诗文,精书画,善篆刻。三十岁后受任伯年启发始作画,善以篆书笔意融入画中,故其写意花卉浑厚苍劲,笔酣墨饱。由于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一时流风大盛,名声大著。自入主西泠印社,声望益高,大江南北,无出其右。从其师者众多,而能传其衣钵者如赵子云(云壑)、诸乐三、沙孟海、王个簃等。其中王个簃与缶翁更为接近,且均久寓沪上,几乎朝夕相处,故个老四绝并臻,一时无双。个老在解放后名声鹊起,尤以年高德劭,从者亦复不少。其中以曹简楼、曹用平等得其先鞭,四川刘伯年尚称个老门下第一人,惟独董芷林成为个老之关山门弟子,何其幸哉!少年学艺,刻苦钻研,潜心磨砺,心领神会。数十年来,勤学苦练,成绩斐然。

董芷林,浙江余姚人。既得个老之真传,又爱摄影,足迹遍天下,山川奇景成为胸中丘壑,信手拈来;湖山胜迹,四时花卉,尽收眼底而风姿倜傥,引人入胜。花卉清丽优雅,山水雄健苍劲,无不尽显昌石、个师之流风而有所发展。余拜观其十数年前之画册,年方花甲已入妙境,而今年届古稀,必当与时俱进,其造诣之精当,则会之颓笔而难以描述矣。

至于其书、其印,众人已有评述,不需赘言,今就其诗,略抒己见,然未必切中耳。

诗,有古风和近体。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其字数、句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以前毛泽东在发表第一批诗词卅七首时,曾告诫不宜在青少年中要求学古诗词,因为作诗要费脑费时。现在却不宜这样说了,因诗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应该积极传承,不受年龄限制。条件只有一个:怀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及宽广的胸怀。

最近有机会读过部分《撷馀楼吟稿》,董君自号“顽翁”时年六十九岁,“顽”者,固执而不变之谓也。可见其对写诗之心智坚如盘石焉。经过二三十年的探索历练,时人评说其诗“清醇雅丽而不涉妍”。当年吴昌硕、王个簃二前辈均有画毕诗成的学养,随笔吟咏,比之曹植《七步诗》成不逊一拍,而董君亦常效仿之。这不是一件轻易得来的本领。其背后都有一个绵长的故事。试看唐代著名诗人如孟浩然,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曾游历东南各地。王维,诗人又兼画家,原籍山西祁县,后迁蒲州,于长安就职,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其作品大都为题山水诗。李白,祖籍陇西,幼年迁居四川,二十五岁开始出川漫游,先到长安,后至洛阳,足迹遍及长江流域。杜甫,原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便开始漫游各地,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后又北回长安,十年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居秦州,又移家成都,晚年又携家出蜀游踪湘江。这些例子说明诗人都经过漫游名山大川才写出所见所闻,亲身体察而做出内涵丰富的作品而成为大诗人。再看董君,不但携带相机踏遍祖国河山深处,摄取作品题材,且于近十年间还畅游世界各大洲,以致广收博闻,备殚见洽闻之长,觅鲜明正确之词汇,施之于诗,遂写出了这许多雅俗共赏的诗词,其中不乏美丽典雅的章句。

当然,在诗书画印四绝中,诗摆在第一位,亦难度最高。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样样走到绝顶,完美无缺,董君亦如此。然小疵不掩大善,达到这个程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已经不容易了。假以时日,在中国艺坛中出现一个闪亮的新星是完全可能的。

(顾振乐,字心某,号乐斋,1915年6月生,上海嘉定人。少年时师从童心录、翟树宜等前辈学习书画篆刻。1942年拜张石园为师,入室专攻“虞山画派”。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及在专业报刊发表,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曾两渡扶桑举行书画展。出版有《顾振乐书画集》、《顾振乐画集》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高校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书法篆刻大典》编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