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绥芬河站的建立,车站周边的沙俄铁路“附属地”外围,绥芬河以火车站和海关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服务铁路运输与边境商贸的市镇雏形,大量因为连年战争而无处谋生的东北人开始向这座口岸城市集聚。绥芬河站旧照 中东铁路投入运营之后,绥芬河作为中东铁路在中俄边境上的东部唯一口岸,拥有其他东北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交通区位优势。

4月8日0时,“封城”76天的武汉宣布解封,这意味着全国人民的同心抗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然而此时,远在数千公里之外,仍然处在冰封之下的黑龙江边境小城绥芬河,另一场“保卫战”却已拉开帷幕。

就在武汉解封之后的6小时,绥芬河市对所有小区重新实施封闭管理,绥芬河版的方舱医院也在加紧施工。截至4月9日,绥芬河报告由俄罗斯输入确诊病例已经增至151例,占黑龙江累计输入病例的97%以上,俨然成为东北边境上的抗疫第一线。 为什么是绥芬河?这个中俄边境城市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要地绥芬河 绥芬河市,名源于水,古称“率宾水”“速频江”,清代始称“绥芬河”。这一条注入日本海的东北外流河发源于黑龙江与吉林两省交界之地,在上游群山之中勾勒出一片海拔较低的盆地,这便是今天绥芬河市城区所处之地。这里,与东面的俄罗斯只有咫尺之遥,更是两国之间的通衢之所。

绥芬河口岸 从这里出发,东北大地便可向东通过公路、铁路连通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群,进而利用海运沟通俄、日、韩乃至彼岸的北美大陆,甚至可以与南方长三角乃至珠三角的国内港口实现跨国联动。

这个神奇的边境小城,被人们誉为“会说俄语的城市”。绥芬河因为中俄交通而生,更因中俄贸易而兴,它的故事,要从一条铁路讲起。

绥芬河的俄式建筑 中东铁路拉来的城市 曾经的绥芬河并非边境领土。在19世纪中叶之前,这里一直是渔猎民族的天堂。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割让给沙皇俄国。绥芬河市以东依山岭分割中俄,绥芬河市自此成为中俄边界地区。 1862年,沙俄政府将绥芬河以东的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为“统治东方”。海参崴对沙俄来说,既是控制东方的支点,也是南下东北亚地区的跳板。再加之沙俄的太平洋舰队又驻扎在这里,海参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加强沙俄的欧洲核心部分和远东的联系。从1891年开始,一个从车里亚宾斯克直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计划逐渐成型。1895年,西伯利亚铁路已经修筑到后贝加尔所在地的上乌丁斯克。 此时,对于后续铁路的发展,沙俄政府内部出现了分歧。第一种意见是按照亚历山大三世的原计划,顺着黑龙江的北面河岸向前一直到哈巴罗夫斯克以后,再顺着乌苏里江的东岸一直往南和乌苏里铁路连接起来,最后再到达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 ;另一种意见则是借道中国东北北部的平原及丘陵地带,直达海参崴。而这条裁弯取直的道路上,绥芬河便处在了从贝加尔地区到海参崴的最短路线之上。

西伯利亚铁路计划中的两种意见 两者相比,后者节省了大量开支,而且缩短了工程的长度 ,并且能在中国东北解决劳动力的征集问题,最终得到了沙俄政府的大力支持。

清末西伯利亚铁路沿线车站 光绪二十二年 ,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清政府允许沙俄在中国东北修筑东清铁路 ,完成其西伯利亚铁路的东端接驳。

沙俄铁路采用俄制1524毫米轨道距离将干支线相连,在缩短了沙俄远东与欧洲距离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与中国东北的经济联系。

中东铁路的奠基仪式,日本和沙俄官员都来“祝贺” 1899年,绥芬河站建站,中东铁路时期称五站,即从海参崴排序第五站得名。沙俄方面称其为“边境站”。同年1月15日,中东铁路铺轨至绥芬河。次年 1月14日,绥芬河站开始向沙俄双城子站方向进行临时营业,逐渐修筑了老绥芬河站舍相关基础设施。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正式运营之际,该站正式定名为绥芬河站。 随着绥芬河站的建立,车站周边的沙俄铁路“附属地”外围,绥芬河以火车站和海关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服务铁路运输与边境商贸的市镇雏形,大量因为连年战争而无处谋生的东北人开始向这座口岸城市集聚。

绥芬河站旧照 中东铁路投入运营之后,绥芬河作为中东铁路在中俄边境上的东部唯一口岸,拥有其他东北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交通区位优势。不同于西部单纯拥有铁路陆上口岸交易的满洲里,绥芬河在失去大洋出海口的东北北部,充当了“陆地出海口”的重任。 随着沙俄工业革命的日益推进,以海参崴为主体的沙俄太平洋港口群建设与海上运输规模日益扩大,绥芬河口岸的中俄贸易量日益激增。因中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的“前港口”红利,开始让绥芬河在东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也为这个铁路边境枢纽小城带来了现代化气息。 由于与沙俄地理上的毗邻,绥芬河引来了各国商人投资经商。1908年,绥芬河开埠设关,日、韩、沙俄等各国商人、侨民大量迁徙来此经营商铺、货栈与旅店牟利。1913年,绥芬河东方啤酒作坊昼夜生产能力达2400瓶,除供本埠消费外,还销往中东铁路沿线。 20世纪20年代,新生的苏联政府寻求与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将中东铁路权 移交给了北洋政府。在奉系军阀的经济改革中,绥芬河地区经济继续保持迅猛发展。 1920年,绥芬河进出口贸易总额103.2871万海关两,已然成为东北北部贸易中心,与松花江上的哈尔滨共同扮演着内外贸易双枢纽的角色。

当时的哈尔滨 1927年,绥芬河人口超过2万,大小商业200家,“举凡教育、医院、电报、电话应有尽有”。 这种以绥芬河为中心的跨国人员交流模式,也影响到了今日的中国。 绥芬河的朝阳 1987年, 沉寂多年的绥芬河再次繁荣起来,边境对外贸易也再次成为绥芬河市的支柱产业。

在绥芬河的俄罗斯人 从1987年至2014年,绥芬河口岸对外贸易额从415万美元增至34.2亿美元。改革开放后的绥芬河口岸已发展成为国家一类陆口岸、国家二类集装箱站,同时也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主通道。 2003-2017年的十五年之间,绥芬河口岸中俄贸易在中俄贸易总额的占比,一直维持在40%以上 ,这表明绥芬河口岸至今依旧是整个中俄贸易中的绝对枢纽。

绥芬河轨道运输 与货物贸易相随的是络绎不绝的人流。绥芬河火车站位于滨绥线的终点,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格罗杰阔沃接轨。

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机场 而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机场则是俄罗斯在东部地区规模最大,航班架次最多的机场。

在距离符拉迪沃斯托克最近的绥芬河市则拥有强悍的客流容纳能力。绥芬河火车站南站场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设有40条路线包括:宽轨27条,准轨13条,换轮线一组,并设有国际、国内旅客候车室,国际候车室设出、入境通道各8条。南北俩站场国内外旅客运输、出入境过客能力可达到100万人次/年。2006-2012年,绥芬河口岸 累积过客量1331万人次之多,占据中俄客流总量的绝大份额。 “一带一路”计划与东北亚经济圈构建相继提出之后,绥芬河更是成为上述规划的水陆枢纽与中心地带。

在俄罗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居住在绥芬河的人民承担起了防控境外输入的重担。无数白衣执甲的医务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与绥芬河的七万民众一起,御病毒于国门之外。

为了山河无恙,如今的绥芬河再度沉寂。料想当春雪消融之后,这座暮雪下的边城,定会重现昔日的风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