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所以在地理位置上的选用是极为中重要的,往小的说影响一方的经济,而往大的说影响的是一国的国运。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力排众议将首都从南京迁移到了北京。此举稳固了政治格局,巩固了北方的疆土,迄今为止北京依旧是中国的首都。


事实上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有过好几次迁都活动,每一次迁都都影响重大。最久远的一次可以追索到远古时期的夏朝,因为当时的人口并不多,所以迁都政治经济影响并没有那么大,有过好几次迁都。到了商朝则是把国度迁移到了殷。

总体上来看,在北宋以前,中国的首都大多受设立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这一片流域水源充足,地域肥沃,百姓富足,自然更易于统治管辖和发展经济。长安(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开封等地区都是国都的首选。


首都的选地一般来说都是历史上的名城,比如说《中国古都史》一书中便将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列为“四大古都”,包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都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城市。然而孙中山先生却曾提出一个谁都未曾想到的地方作为中国的首都,并且提出了预言,中国如果将这个地方作为首都,那么将来就很有可能称霸亚洲,这个城市就是新疆伊犁。


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民族英雄,他既然说出这样的话,自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这个问题还是和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共同讨论的,《相宅》记载,两人在讨论时曾说道首都定于何处的问题。

孙中山首先表示:“金陵犹不可宅”意思是南京,地型优越但是离内陆太远了,所以不能作为首都。而北京章太炎认为,北京的政治势力积压繁多且复杂,不利于将来的政局稳定,比如说“太平天国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于是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个方案,分别是武昌、西安、伊犁。首先对于武昌,孙中山先生表示:“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这是地理位置的优势。


如果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孙中山表示更倾向于西安。但是如果从时局出发,称霸于亚洲则必须定都在伊犁,孙中山说道:“谋大洲则伊犁”,如果定都关中,那么治理新疆蒙古虽以足够,但是要成为“亚洲共主”则要定都伊犁。


首先但是的伊犁,经济发达有记载当时的新疆伊犁:“商铺林立,百货云屯,市肆极称繁华”,其次伊犁拥有着便利的交通,位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孙中山便表示:“转输不困、未及十年,都邑衢巷斐然成文章矣。”只不过可惜因为这一举动太过于超前,在当时的境况下,并没有实现。武昌起义后,民国政府将首都定在了南京。新中国成立后,首都恢复到了北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