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军译的《美国秩序的根基》。(资料图/图)

河南人张大军是旅美的“斜杠青年”。他在美国以“小生意”为业,业余时间翻译保守派政治理论家拉塞尔·柯克1974年的著作《美国秩序的根基》。柯克以保守主义思想闻名美国,其思想甚至影响了尼克松、里根等美国总统的施政方向。在张大军看来,“拉塞尔·柯克以最根本也最难把握的秩序观念来理解和阐释作为共同体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方方面面,可谓立意深远”。

拉塞尔·柯克在书中援引了一位经历了20世纪苦难的女士的话。这位女士认为,20世纪是失序的年代,与公元前5世纪希腊失序的情况非常相像。“就好像我们回到了普罗泰戈拉和智者派的时代。那时,说服的技艺——其现代对应物是广告口号、公关文宣、洗脑会议、媒体、电影院和广播——取代了思想的位置,掌控着城市的命运,并成功地颠覆了原有的秩序。”

在失序的时代回溯秩序的根基,拉塞尔·柯克坚信:“秩序是灵魂的第一需要。除非我们认可某些约束自身的秩序原则,否则便不可能爱我们当爱之物。” 仅从这一点来说,拉塞尔·柯克著作吸引张大军一页一页翻译下去的力量,也会吸引很多人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柯克及其同道的影响在里根那里达到了顶点

南方周末:你怎么想到翻译拉塞尔·柯克1974年的旧作?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保守派思想感兴趣?

张大军:对美国的保守派思想,中国人了解不是很多。保守主义在美国学院派中的代表人物也不是很多,大学里还是自由派占主流。但你看美国的政治变迁,从里根时代以来,实际上共和党里面的保守派势力很强大。保守派有强大的民情基础。中国人要理解美国的话,一方面需要了解自由派,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保守派。过去国内对美国的了解侧重于自由派。

我也一样,在国内对美国的保守主义基本一无所知,到美国之后观察它的两党竞选,开始是外行看热闹,慢慢就想了解两党的主张、思想的基础。媒体上也时不时提到一些名字,一些观点,我就开始按图索骥、顺藤摸瓜,看它的源头。这个过程中,就觉得尤其要补保守主义思想源流的课。我的书架上,英语作家写的这方面的书籍至少有几十本。最有名的当然是写作《法国大革命反思录》的伯克,他被英美的保守派思想家尊为保守主义之父。

拉塞尔·柯克这本书后来又多次再版。算是长销书。在Google上搜“保守主义最有名的10本书”,有人列的书单上就有它。拉塞尔最有名的著作不是这本,最有名的一本书叫《保守主义思想》,1950年代写的,现在还在再版。不过《美国秩序的根基》更加通俗易懂。这本书处理的时间下限是19世纪,但仍对当下有启发作用。就像托克维尔的书,1830年代写的,到现在快200年了,人们照看。

南方周末:柯克的思想对尼克松、里根的施政方针有那些具体影响?哪些年代保守派影响比较大,哪些年代比较小?

张大军:拉塞尔·柯克与其他保守派人士从1950年代起开启了一场保守主义思想运动,在随后的岁月中慢慢地积累声势和力量。不过,从思想到政策主张有一个逐渐消化、具体化的过程。1969年尼克松当选为总统时,保守主义运动虽然在政治上已经崭露头角,但整体影响并不是太大。柯克对尼克松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比如说,尼克松对美国整体的文化和价值观走向非常关注,这在美国历任总统中比较少见。尼克松强调美国传统价值观,警惕个人享乐和福利主义的新诉求。这一点显然就受了保守派思潮影响。

柯克及其同道的影响在里根那里达到了顶点,主要表现为里根强调美国传统的基督教价值观和文化根基的优越性,在具体政策上落实减税措施和削减政府规模,在外交上强调美国的独特性以及在国际上的领导力。这些都是保守派思想的具体成果。

他反对的是文艺复兴对基督教的否定

南方周末:柯克在他的时代是受欢迎的政治哲学家吗?他在书中对人道主义和抗议的青年学生的评价都有武断之嫌,诸如此类观点是否引发过争议?

张大军:保守派所批判的人道主义基本上属于浪漫主义思潮的一部分,它的主张简单说就是“泛爱众”:人人都平等,人人都可以住上房子,都可以免费上学等等。保守派并不是不尊重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美国的左派和右派在这点上是有共识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形成共同体。

南方周末:浪漫主义确实曾引发西方思想界的反思,以赛亚·伯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里梳理了这种庞杂的思潮的来源,以及它怎样引发19世纪和20世纪的滔天洪水。把人道主义纳入浪漫主义是保守派学者共通的观点吗?

张大军:美国保守派里面各个人的观点不一样。从“保守主义之父”伯克到柯克这一支来讲,他们反对从卢梭而来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认为,人类原初的自然状态,就是一种很美好的状态。用洛克的话说,人类所有个体出生的时候大脑就像一块白板。既然人都这么好,那人人都应该享有完全的兄弟之爱,人与人之间应该完全平等,这样推论下去,就是说人都应该享受免费的医疗,免费的教育,免费的这,免费的那。英美的保守派不完全反对学生反抗运动对黑人民权的追求,但同时也认为它们破坏了社会原有的权威结构,颠覆了一些原有的价值观。

南方周末:在这本书里,柯克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好概念”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甚至给出了负面评价,比如文艺复兴和启蒙。你怎么看他的观点?

张大军:他对文艺复兴不是全盘否定的,比如皮克对人的尊严的强调,柯克并不反对。他反对的是文艺复兴对基督教的否定,对上帝的抛弃。启蒙运动也是,美国建国之父们确实受启蒙运动影响比较少,一来因为美洲大陆地处偏远,二来美国的国父们认为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夸大了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可以主宰一切,用理性的尺子可以度量一切,可以裁减一切,可以改造一切。柯克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精妙的机体,有宗教传统,有情感依托,有习俗民情,不能拿理性的尺子到处去量,那样会对社会结构造成很大的冲击和破坏。

美国人道德观念的养成和传递主要靠宗教传统

南方周末:这本书有相当一大块在讲不断嬗变的宗教传统对美国的影响,即从犹太教到基督教到宗教改革,再到宗教改革之后的教派纷争。能否简单梳理一下美国从中得到了什么?

张大军:柯克在书里写了,最早一批到美国的新英格兰清教徒是用旧约中的圣约观念构建他们共同体的秩序,他们想象,自己移民到陌生大陆的经历就是到旷野里再次体验出埃及的故事。他们跟上帝之间有一个圣约,而这种圣约观念,其实就是后来美国宪法的蓝本。另外,旧约里还有先知的传统。我觉得先知可以比拟为现在的知识分子或思想家,他们和政权是分离的。在古代的以色列,先知经常批评君王和社会上的不公。有些人下场很悲惨。但先知却一直存在,这就是后来西方国家政教分离的基础。先知背后的宗教体系构成了对世俗政权的制约。另外,从犹太教的传统里,还形成了道德法。比如“十诫”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法。对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道德法起到很大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基督教强调社区共同体。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里面就讲到:美国的基督教培育了一种美德,即人的互相扶持和对共同体的信念。这使得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因为基督教的连接,很容易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美国创立之初的新教徒属于比较激进的加尔文派,加尔文派重视道德训导,强调旧约等等,对美国性格都有影响。现在美国学校里面也没有什么德育课,美国人道德观念的养成和传递主要靠宗教传统。托克维尔讲,美国的“民情”是靠宗教涵育的。

南方周末:能否说基督教把先知的传统强化了?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张大军:当然。明确提出“两把剑”理论的是492年到496年任教皇的格拉西一世。他说:这是“两股力量统治的世界”,一股力量是国家,一股力量是教会。在西方,罗马帝国消亡之后,世俗政权从来就没有真正控制过教会。这是西方发展出自由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非西方社会往往不具备这个条件,比如俄罗斯东正教传统中没有“两把剑”理论,认为教会应该服务于国家、沙皇,所以它就没有自由的传统。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还有一个好处。柯克说:基督教没有划定任何特定的政治体系。教会曾和王国、独裁政权、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共和国、民主政体,甚至20世纪的某些极权政体共存。然而,一旦基督教信仰为某个民族普遍接受,任何政治安排都会受到基督教有关道德秩序的教义影响。

一般美国人不愿意了解各种各样新的说教

南方周末:很多国家都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比如德国、俄国、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从罗马继承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张大军:罗马共和国疆域很大,但保持了共和形式,在贵族政体中实现了一定的民主。柯克在书中写,法国大革命的领袖纵情歌颂属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切,美国国父们在这方面是有保留的,他们认为希腊城邦国家面积小、人口少,不能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罗马就有很大不同。从殖民地时期到内战时期,美国的一些领袖人物都读过希腊和罗马历史学家的著作,他们很清楚:不管希腊人在思想文化上有多大贡献,他们的政治秩序是不值得效仿的。至于“美国治下的和平”,那是美国在“二战”之后才慢慢形成的观念。在此之前,美国人很孤立,不愿意打仗。这种孤立主义思潮和它的立国过程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很多人本来就是为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过来的,不喜欢欧洲的专制、王权、贵族,不愿意掺和欧洲的事情。到目前为止,美国的很多保守派还在批评罗斯福,认为是他让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成立了联合国。他们觉得美国本来过得挺好,没必要管这些事情。这个传统源远流长,乔治·华盛顿和托马斯·杰弗逊就告诫美国人,不要过多干预外国的事。

南方周末:美国的国父当中也有不少激进主义者,但在拉塞尔·柯克的描述中,最后还是保守派占了上风。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

张大军:知识分子或者生活在大都会的人,观点可能会超前一点,但是小地方、偏远地方相对会比较保守。美国建国之父超前的、激进的思想不会像在非民主国家里那样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毕竟民情、选举对社会的运转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像杰弗逊和麦迪逊都是自然神论者,他们可以著书立说,发表演讲,影响一部分人的看法,但实际上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在原有轨道运行。

南方周末:保守派的胜出跟美国的孤立主义有没有关系?

张大军:也有一定的关系。18世纪通讯不方便,美国最初的来自英国的那些移民,带来的都是英国的传统习俗,而启蒙运动中心在法国。只有那些比较先进、时髦的知识分子,才可能接触法国的著名哲学家。一般美国人不愿意了解各种各样新的说教。现在也是,美国小地方的人对外面那些炒得很热的东西常常充耳不闻。

保守主义也并不强调一成不变

南方周末:美国的传统是一个众流汇于一的过程,但这个大河里头还是有很多灿若星辰的人物,拉塞尔·柯克把他们引为美国人的老师,比如西塞罗、胡克、孟德斯鸠、休谟、伯克。而且他会提到,美国最初几代领导人是熟读谁的作品的。这个古典教育的传统今天还在吗?特朗普或其他政治人物还会读这些人的作品吗?

张大军:“二战”之前,美国古典主义教育的传统是很深厚的,1960年代之后这种传统慢慢地淡了。据我所知,现在除了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对古典传统已经不太强调了。但是因为传统很强大,它会以其他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美国很多教会都在星期天设有主日学课程,包括成人主日学和儿童主日学,除了听牧师讲道之外,信徒们还会专门有一段时间学习《圣经》经文。另外,一般公立学校都有公民和社会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就是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教导西方传统强调的一些价值观,比如爱心,负责、勇敢、正直、诚实、尊重他人、坚忍、宽容等。

南方周末:这本书里柯克一再告诫人们要珍惜传统,但我想此处的前提是他们恰恰有一个好的传统,那些“传统”出了问题的国家又当如何?

张大军:与其说保守派强调的是传统,不如说他们强调的是文明。他认为传统里面有文明的因子,对其实施变革要审慎,不要动不动把传统给砸了。砸了再恢复就很难。有时候传统中确实有不好的东西,保守主义也并不强调一成不变。归根结底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文化里哪些东西适合民情、应当保留,哪些需要慢慢去改。但改也不能把所有东西都砸碎后另立炉灶,一来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二来它的危害确实很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