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究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一板一眼,过于严谨,往往不如野史深入人心。所有人通读历史都会对历史人物辩其好坏,论其忠奸,然后盖棺定论,偶尔有人不满,也会引来 一场隔空交战,历史参杂了太多的时代的气息,个人的情感。后人不知前人,前人难语后人。

奄奄一息的李鸿章,嘴里含着一口气,或许不舍这个世界,或许在挂念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大清,师父走了,我也走了,那些人真的还能维持着这个大厦将倾的清朝。外面的俄国人一直在转,一家银行竟然要掌管整个东北。李鸿章心里悲愤,这一辈子光宗耀祖过,遗臭万年过,哪一次都没有如今这么憋屈,自己临死前,还是不得安稳,大清败了,吾挽不回。李鸿章仿佛看到自己将灭的心火回到了很久之前。

李鸿章的回忆:吾不自知,汝知否。

1823年,这年李鸿章伸着小手抓来抓去,拼命的哭,仿佛要抓住什么东西,又在哭着什么,就是这么懵懵懂懂的降临到了这个世界,眼含泪水,满是凄凉。

二十岁那年,李鸿章和父亲北上,满怀豪情,希望自己可以一展拳脚,拜访了京城各路名流,高谈阔论,那时候的自己是多么的潇洒。李鸿章知道,自己的父亲在为自己的仕途铺路,自己可以走的很顺利,可是走到哪一步,达到父亲那一步?还是做一个小官,浑浑噩噩?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要的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这个地方必须大。

二十二岁那年自己进京会试,一旦成功就将踏入仕途,清晨的阳光也将照耀着我。自己虽然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李鸿章落榜了。李鸿章可能会抱怨朝廷无能,无法发现自己的才华,只有另辟蹊径。李鸿章想起自己曾经在曾国藩因肺病居住在城南报国寺期间,与之朝夕相处,大谈经论,并深得他的赞赏。李鸿章心想这是自己的一条青云之路,登上就是一艘轮船,比自己这艘小船独自漂泊强的不止一倍俩倍。随即拜入曾国藩门下。

李鸿章的回忆:吾不自知,汝知否。

曾国藩一直很喜欢这个后辈,觉得李鸿章有才华,有野心,可以继承自己。悉心教导李鸿章,第二年登入二甲,授翰林院编修。这个小地方偏偏能人居多,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皆在翰林院,作为自诩自己为经国之材的李鸿章深得这些人的高看。四五年的朝夕相处,大家可算是相互了解,李鸿章也耐不住在这个翰林院呆一辈子,人生如果这样还有什么意思。

三十岁的时候,太平军作乱,李鸿章摩拳擦掌,深知这是一个建功立业,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偏偏事事不如意,先是被吕贤基压下升官之念,又被福济因为供品较少而排挤,不遵循自己父亲的太平官忍字诀,深知乱世要活下去,不能一味地忍让,自己多次献计攻打太平军,要不是和春如实禀告,在福济手下的自己绝不会有任何功劳。拿着自己三品大官,李鸿章觉得自己得另寻他路,不然自己可能随时被冠上一个为清而死的忠臣,死的不明不白。李鸿章犹豫了,离开了安徽老家,投奔了曾国藩。

李鸿章的回忆:吾不自知,汝知否。

曾国藩对于李鸿章真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人生格理,生活习惯,用兵之道,详详细细的具告知李鸿章。李鸿章对于自己的恩师也是佩服得无体投地(曾国藩死后,当时作为最高权臣得李鸿章却没有任何提拨曾纪泽的想法,而是放在同文馆里度过一生,这是对曾纪泽的保护还是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在恩师得推荐之下,李鸿章有了自己第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

曾国藩赠与了李鸿章俩营湘军随同一起去江苏,招兵买马共计七千五百人,李鸿章知道一旦自己这仗赢了,那就不辜负老师的指导栽培。太平军虽然人多也有火器装备,但缺乏章法,李鸿章依靠部分火器消耗,加上计策从外围包围太平军,为了鼓舞士兵,随后亲自率兵杀敌,打败了太平军。这一战几乎是李鸿章的搏命战。李鸿章知道从现在开始自己已经登上了清朝的大舞台。

三十九岁的李鸿章任江苏巡抚,为了在上海站住脚跟李鸿章先是惩戒媚外的官员,紧接着修改军制,又用关税提供军费,又通过外交手段解散了长期驻扎在上海的常胜军(英国雇佣军)得到慈禧的赞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所有的外交全是李鸿章的原因。大量的招兵买马,李鸿章和曾国藩有了一较高下的资本,在淮军和湘军的联合剿灭计划之下,俩年太平军基本被剿灭,难起波澜。之后的李鸿章真的是平步青云一步登天。

41岁,李鸿章被赐封一等伯爵。

43岁,李鸿章剿捻有功,获赏黄马褂。

45岁,官升为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封疆大吏。

47岁,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50岁,李鸿章正式补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

这时侯的李鸿章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自己的恩师生命垂危。大清的命运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为了谋生存,为了自己一家老小,为了这个风雨飘摇烂在骨子里的大清。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开始了。他先后托人去美国购买机器,聘请高级技师和工匠。在上海,成立了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每年获取三十名各省神童送去留学,创造人才。又开始了中国大规模的近代化产业。包括中国第一条电报线,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中国第一支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大清隐隐有了复苏的感觉。

李鸿章的回忆:吾不自知,汝知否。

可是烂在骨子的东西剔除不了,李鸿章深切知道。一生三十几次不平等条约,为了一亿俩白银的减少,李鸿章在日本枪伤不治,李鸿章知道自己的心凉了,能捞多少是多少,望着自己的后代,望着满目苍夷的清朝,他欲辞官。这一身荣华富贵都有了,李鸿章想在激流勇退。可惜慈禧太后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宣战八国。

那年七十七岁的李鸿章,又一次被启用,一生臭名,安享晚年的机会都没有,不签,不签。李鸿章知道为臣之道,自己要不行了,自己的子孙还在,那就为清朝再次牺牲。

李鸿章慢慢的回过神来,他欲撑起自己这个腐朽的身子,想告诉很多人,吾不欲,可是吾是臣,吾有家。

李鸿章再次出现一道幻像:“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王爷你还年轻,让我来吧。”

李鸿章的回忆:吾不自知,汝知否。

李鸿章拼命的睁开眼睛。拼命的挣扎着。没有留下一句话,走了。那种不甘,或许背负一身吧。

或许这是一个生错时代的人物,或许没有这个时代也促不成这个人物,或许他不是一个好官;或许他不是一个好人,可是欲将大厦扶起的人都值得钦佩。这不是我上我也行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如草,杀人如麻的时代。乱世文人能争风采的,少之又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