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2007第一次看《赎罪》,真的给我带来了阴影。《赎罪》处处都透露着不平衡:大户人家的骄傲小姐们,对比善良罗比的不平衡。

阴影

哪怕《迷雾》这种又克苏鲁又压抑人性的电影,我看完一样谈笑风生;但2007第一次看《赎罪》,真的给我带来了阴影。

那之后,我就极度厌恶扮演布里奥妮的西尔莎·罗南。

无论是偶像色彩浓重的《宿主》,还是纯商业路线的《汉娜》、《紫罗兰与雏菊》,甚至走评奖路线的《玛丽女王》、《伯德小姐》、《可爱的骨头》和《小妇人》,我全都不喜欢——对,因为主演是西尔莎·罗南。

作为一个影视娱乐博主,这种把对角色的情绪带出电影的做法,是相当不专业的。但我控制不住,或者说,不管过去多久,我都无法原谅布里奥妮对塞西莉亚和罗比所做的事。

这可能跟我一直讨厌小孩子有关。可能因为我自己小时候是个坏孩子,还熟读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缘故,我很清楚来自小孩子的恶意,从不是什么天真纯粹的玩笑——那就是恶意,甚至非人。

所以我对《赎罪》有着自己的见解:布里奥妮并非想象力过剩的天真女孩儿,她就是个恶人。

恶童

电影的情节用一句话就能说完:混蛋熊孩子用一句话,毁了两个善良的年轻人,还幻想自己赎了罪,并且从来没有自责过。

大户人家的小女儿布里奥妮喜欢散发思维,然后把想到的东西写下来。一次她看见姐姐塞西莉亚在仆人儿子罗比面前脱下衣服、跳进水池,就认定罗比是个人渣。

结果罗比还很信任这小混蛋,让她送清楚给塞西莉亚。结果布里奥妮偷看了那封炽热的情书(其实是拿错了版本),愈加认定罗比是禽兽。

当晚,她还撞破塞西莉亚和罗比亲热。

倒霉的是,当晚大家去寻找亲戚的双胞胎小孩儿时,布里奥妮的表姐被巧克力富商侵犯了。但布里奥妮却坚称罪犯是罗比。

蒙受不白之冤的罗比被警察带走,被迫服役,走上战场,从伦敦庄园,走向敦刻尔克大撤退,最后在战场上死于败血症;塞西莉亚为了罗比与家人决裂,一生未再理财布里奥妮,成了一名战地护士,最后也未得善终。

当年被侵犯的风骚表姐,嫁给了侵犯自己的富商,如愿以偿;布里奥妮以此为大纲写书,给了塞西莉亚和罗比一个大团圆结局。

看完电影,我的感觉是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已经接近现实给我的感觉了。所以这是部好电影,是浓缩的现实。

不平衡之美

《赎罪》处处都透露着不平衡:大户人家的骄傲小姐们,对比善良罗比的不平衡;“下等人”罗比的善良,对比他遭遇的不平衡;塞西莉亚的觉悟,对比她结局的不平衡;布里奥妮所作所为,对比她轻描淡写的所谓“赎罪”的不平衡;荡妇表姐和淫棍富商,对比他们得偿所愿的不平衡……

无数不平衡,配上优雅平衡的画面,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不适,和美。

这部其实没什么限制级画面的《赎罪》,在美国却被评为R级,就是因为其中透露出来的不平衡的残酷。由此可以引申出许多敏感的话题:比如未成年的恶性犯罪、人性本质为恶的讨论等等。

但我想回到电影本身,再重复下我的观点:布里奥妮是故意的,她从未自责,所有的赎罪都不过是她脑内的自洽与循环,她就是个纯粹的恶人。

然后我偏执地觉得:西尔莎·罗南也有类似的灵魂。反正是偏执,照实说了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