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论独一理智(汉译名著丛书)

托马斯·阿奎那

神正论(汉译名著丛书)

莱布尼茨

造物中展现的神的智慧(汉译名著丛书)

约翰·雷

论无限、宇宙与众世界(汉译名著丛书)

乔尔丹诺·布鲁诺

摹仿论(汉译名著丛书)

埃里希·奥尔巴赫

小说理论(汉译名著丛书)‍

卢卡奇

循美之路

(北大美学研究丛书)

徐龙飞

理想国

(精装)

柏拉图

哲学的精神

(第三版)

李超杰

历史

印卡王室述评(汉译名著丛书)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

日本文化史研究(汉译名著丛书)

内藤湖南

屠猫狂欢(汉译名著丛书)

罗伯特·达恩顿

君士坦丁传(汉译名著丛书)

尤西比乌斯

论《独立宣言》(汉译名著丛书)

卡尔·贝克尔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

唐力行 主编

法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近代国际法(法学文库)

李明倩

税收协定与发展中国家

(财税法译丛)

维罗尼卡·道尔

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 (1937-1949) (第二版)

(民国时期审判机关研究)

汪世荣 等

社会学·人类学

非洲的政治制度(汉译名著丛书)

M.福蒂斯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经济

伦理学与经济学 (汉译名著丛书)

阿马蒂亚·森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40年轨迹

郑新立

国学

幼学琼林 (普及版)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冯国超

新书速递

《摹仿论》

[德] 埃里希·奥尔巴赫 著

吴麟绶 周新建 高艳婷 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的分析方法已广为学术界所重视。

作者简介:

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德国著名学者。在1923年到1929年之间,奥尔巴赫在柏林的普鲁士国家图书馆任职。正是在此期间,他增强了语文学专业才能,完成了两部重要著作,一部维柯《新科学》的德语翻译,一部关于但丁的创造性专著:Dante als Dichter der Irdischen Welt(但丁,世俗世界的诗人)。奥尔巴赫终其一生对这两位意大利作者全神贯注,这突显了其注意力的明确和具体,由此不同于那些当代批评家,他们宁愿要含蓄、暗示的东西,而不重视文本实际说明的东西。

《循美之路》

徐龙飞 著

内容简介:

美作为上帝的谓项,作为基督宗教哲学的基本概念,曾经引领基督宗教美学甚或美学近千年拓展之路,尤其在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之后,从感官感觉出发的审美美学日益发展,因此对美在本体形上层面的研讨、特别是在基督宗教哲学问题域中的研讨,是十分必要的。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讨论作为基督宗教美学源泉的古典美学中本体形上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下篇则探讨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美学和伪狄奥尼修斯哲学神学、哲学美学基础之上的东部教会、特别是拜占庭时期的画像——圣像理论问题。本书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繁体字版后,在学界反响甚佳,加拿大《文化中国》2014年第2期首篇刊载对作者进行的专访,谈论本书内容。

作者简介:

徐龙飞,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北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形上之路——基督宗教的哲学建构方法研究》。

《非洲的政治制度》

M.福蒂斯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编

刘真 译

内容简介:

本书为政治人类学的开山之作。这一经典著作汇聚了当时社会人类学领域的精英人物对非洲政治制度采取比较研究的文章,成为以后研究传统社会中政治制度的开创著作。本书所采用的对各族群的田野调查方法、比较的方法,以及从亲属关系角度研究无国家社会的政治体制的角度,都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福蒂斯和埃文思-普理查德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译者简介:

刘真,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助理研究员。

《印卡王室述评》

[秘鲁]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 著

白凤森 杨衍永 译

内容简介:

这部著作的素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作者母系亲属印卡王公对古国的回忆,二是作者自己从小在祖国耳闻目睹的情况,三是引录在他之前为秘鲁修史的西班牙著述者的记述。作者把三者有机地组织起来,全面记述了印卡帝国的历史和印卡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同时对于涉及的内容和西班牙作家著述的是非真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从而构成一部完整的“述评”。

作者简介: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西班牙后裔,秘鲁著名文学家,是殖民地时期的天才散文家和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历史权威。

《日本文化史研究》

[日] 内藤湖南 著

刘克申 译

内容简介:

本书为日本知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内藤湖南的论集,主题涉及神社、香道、城市、景观、文学、绘画等多方面,全面详尽地论述了日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见解独到,极富学术价值。在内藤湖南的日本文化研究中,他始终把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放在重要的位置,认为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者简介:

内藤湖南(1866—1934),日本知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其学说多有创见且自成体系,故有“内藤史学”之称。日本筑摩书房出版有《内藤湖南全集》。

译者简介:

刘克申,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并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供职多年,长期从事中日医学史和日本文化研究。译有《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等。译作曾获《译林》首届外国文学翻译奖。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12期)

唐力行 主编

内容简介:

本期《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收入了海内外江南社会史专家们的10余篇论文。其中,复旦大学的戴鞍钢教授通过考察1911年发生在江南和上海的金融恐慌,从而关注那个大变动时代人们的心态。南京大学的黄泳及范金民教授则通过解读《圣驾五幸江南恭录》这篇历史文献,还原了康熙第五次下江南的真实场景。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的《走码头:江南水乡与苏州评弹——以常熟为中心的考察》以第一书码头常熟为例,探讨江南的水网与市镇、书场的对应关系,相当于一篇别开生面的江南评弹地理。苏州大学的朱小田教授及汪建红则通过对丰子恺作品的分析,探讨江南文人在社会转型时期是如何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观照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邱澎生教授则对清代苏州的商匠工资纠纷对清朝地方政府经济立法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本期文章精彩纷呈,特点突出,有助于读者对近代以降的江南经济、江南文化、江南社会有新的了解和认识。

主编简介:

唐力行,著名社会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著有《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徽州宗族社会》《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差异的比较研究》《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等专著。主编有《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等。

与近代国际法》

李明倩 著

内容简介:

一般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创立了民族国家主权平等的基本原则,以法律形式确认国家在边界内拥有最高权力,是近代国际法的起点。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和约的历史地位和国际法价值被人为地抬高,它只是一个被赋予过多偶像意义的历史文件。在这种情况下,本书从法律史的视角出发,通过追溯和约生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梳理和约的缔结过程和文本规定,重新审视和约与近代国际法的关系,省察条约的国际法地位。

通过全书分析,可以发现,和约中的“主权”实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君权”,并非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主权平等”原则,和约的意义在于各方突破了宗教统一性的约束,达成对现实的妥协,至少在现实中接受了多样性的存在,并试图维护这一秩序框架。和约是各方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为规范和限制各方的权力争夺、确保各方和平共处提供了文本依据和法律框架。和约塑造了近代国际法的走向,它所奠定的国际法律实践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

李明倩,1984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在站),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曾在《中国法学》(英文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制史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译文,译著《美国与国际法》《牛津国际法史手册》《美国法律体系》。

《税收协定与发展中国家》

[奥地利] 维罗尼卡·道尔 著

熊伟 毛杰 译

内容简介:

国家间通常会通过缔结税收协定,来消除双重课税对从事跨国经济行为的纳税人所造成的负担。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税收协定的签订往往还带有额外的目的,如吸引外资以谋求发展。但是,这些税收协定在发展中国家发挥着何种作用还并不清晰。《税收协定与发展中国家》一书,首次尝试深度解析上述问题。通过分析东非国家十几个样本国的税收协定条款,作者揭开了联合国税收协定范本对各国间税收协定关系的影响,以及现实中税收协定与国家发展间的关系;所有对于理解该问题的重要因素都在本书中作了讨论。

国际税收协定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税收权益分配矛盾和冲突的有效工具。本书强调了税收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阐明了国家发展与国际税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如何有效运用税收协定来处理实际问题,以及如何在将来签署更为完善的双边协定来说,本书均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维罗尼卡·道尔,奥地利人,2008—2012年任维也纳经贸大学奥地利和国际税法所助理,并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7月至12月获奖学金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行研究,2012年1月至2月作为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译者简介:

熊伟,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财税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

毛杰,现供职于宁波市国家税务局,长期从事国际税收管理和税收争议解决工作。全国首批税务领军人才(国际税收方向)。武汉大学国际法法学博士,研究领域:国际税收、税收行政法。

《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

(第二版)

汪世荣 等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历时七年研究的收获。作者旨在通过对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历史与司法实践的深描和解读,展现革命法制发展和演进的历程,揭示司法在解决立法与现实的冲突、推动法律发展和构建新型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书中充分借鉴了已有的学术成果,挖掘利用了一百余卷尚未整理出版的档案文献,运用了宏观与微观结合、史学与法学结合、动态的法和静态的法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边区高等法院进行了原创性研究。全书以高等法院为中心,采用了专题式结构:在历史发展层面,既有对边区司法机构沿革的史实梳理,又有对其功能体现、人事更迭、判例编纂活动的分析;在司法实践层面,既有对黄克功杀人案和抗属李莲离婚案等典型个案的解读,对镇压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及婚姻自由原则推行的实证分析,又有对风俗习惯调查、民间调解活动的条分缕析,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重新认识及对不同司法理念激烈争锋的深入比较。本书视角新颖敏锐,是一部填补了革命根据地司法史研究空白的力作。

作者简介:

汪世荣,1965年生,甘肃陇西人。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第七、八届执行会长,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作有《中国古代判例研究》、《中国古代判词研究》、《判例与法律发展——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刘全娥,1966年生,陕西周至人。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副秘书长、理事,陕甘宁边区法制人物研究会副主任。著有《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陕甘宁边区政府史话》等,在《法学研究》、《法律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王吉德,1964年生,陕西西乡人,研究员。原陕西省档案局副局长,现任陕西省政协副秘书长。代表性文章有“浅析陕甘宁边区法制建设的人本特征”等。

李娟,1977年生,河南安阳人。法学博士,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在《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伦理学与经济学》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著

王宇 王文玉 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是阿马蒂亚·森根据他1986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所做的洛尔讲座的讲稿编写而成的。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能与理性的分析,用伦理学说明了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经济学阐释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进而揭示了伦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撰写过人类发展报告,担任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他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郑新立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1978年—2018年40年经济学理论研究与经济学政策研究生涯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献礼。从1978到2018年的4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奇迹。经济奇迹背后的学理逻辑、政策逻辑和实践逻辑究竟是什么?本书揭示改革开放是中国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强调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实践经验的结果。基于作者40年在中央一级主要经济决策机构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的经历,本书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历程,力求真实展现哪些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推动了这一历程,这些政策又是基于哪些学理,同时借鉴了哪些别国的经验。书中提出了透视中国经济系统结构和演化的六个重要维度——改革开放、发展方式、宏观调控、统筹城乡、自主创新、产业振兴,从而系统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图景。全书由此分为六个部分,从作者40年的500余篇文章中,精选了47篇得来。出版《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40年轨迹》,对于国际社会和海外学界了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对于弘扬中国形象和价值观,对于中国学术“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郑新立,2013年度中国十大著名经济学家。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从1981年到2013年,先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央政策研究室等机构工作。2009年协助曾培炎同志创办中国国家经济交流中心。先后参与“八五”至“十二五”规划起草组工作;参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等四个党的重要改革文件起草工作;参与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在《求是》、《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500余篇。

往期精彩回顾

书讯 | 2018年9月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新书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下设哲社、文史、政法和经管四个编辑室及威科项目组,主要承担文史哲及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辑要》、“大师文集”等为代表的多种学术译介和学术原创著作。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务印书馆网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