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末期,清军面临有国内暴动的武装起义军队——太平天国的军队,更有海外虎视眈眈且实力强厚的列强之军。这似乎曾让清末的军队有了昙花一现的良好转变,却没有改变清朝覆灭,军队涣散的结局。

引子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舞台之上,每当适逢王朝更替之际,军队便成为时代的独舞者。一个王朝的兴衰都与军队休戚相关。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覆灭不再是过去的王朝更替,而是一个新生的民主时代的到来。

清朝末期,清军面临有国内暴动的武装起义军队——太平天国的军队,更有海外虎视眈眈且实力强厚的列强之军。清朝初期,八旗军队何其强大,连连逼退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的军队。即使在局势紧迫的清朝末期的新政时期,也曾有名胜一时的北洋水师。尽管如此,这些军队最终也没能改变清朝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

清王朝覆灭之后,清朝的军队最终该走向何方,有何出路呢?这不得不从清军的建立之初说起。


异于中国历代的清朝军队

清朝的军队与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军队设置有所不同。有清朝满族人的军队旧习,亦有对中原王朝军队设置的承袭。

根据《清文宗实录》的记载,清朝建立之初,属于国家编制的军队有八旗、绿营两个军队体系。八旗军队的士兵来源有严格规定,主要是满清统治者划分出来的八旗,有满足八旗、蒙古八旗、汉人八旗。到后来,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趋于稳定,八旗军队主要职责就从战斗转变为守卫京都。

绿营军是指那些由汉人组成的军队,由''兵''组成。绿营军的士兵都有兵籍,隶属于清朝六部中的兵部,并且世代承袭。


《清史列传》中提到,在绿营军''兵''之外,各个军营还有很多''勇''。''勇''的意义在于为绿营军充实兵力,且大多是从普通民籍中临时雇佣招募来的,多为无业游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离开故土,随绿营军征调各处出战,除训练、纪律更不如''兵''。

从某种意义上说,''勇''是绿营兵的附庸,他们没有独立编制,只听从绿营军将领的指挥。其粮晌虽不如''兵'',但同''兵''一样由官方粮台供应。

此外,清代的民间基层还有武装军队,分别有''团勇''与''练勇''。''练勇''是较为专业的军队武装,从民间社会招募''精锐''组成,人数有两百到四百左右。在城内设置军队总局,公开选举有威望的绅为领导人,日常有常规训练,有警卫作用,亦能守卡打仗。''团勇''是可以说是业余的武装,士兵主要是各家的壮丁,组织成队伍,相互助力,并且设置上有警守卡,也能打仗助阵。


清朝末期濒临离散的军队

出身八旗的军队,在清前期就已经逐渐腐败,不堪征战重任。兵源的规定也使得八旗军的士兵数量较少,且八旗子弟疏于训练,贪图享乐。绿营军的制度上,更是留有严重弊病,使得绿营军的兵将毫无纪律可言、纪律涣散、谋利敛财、贪生怕死。

清朝统治者对军队的疏于管理,甚至粮饷欠缺以及在面对外来侵略的软弱等原因,使得这些积习在清朝末期更加泛滥,直接加剧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其走向灭亡无可避免。

当然,一些富有远见的清朝政治家,如曾国藩等人,也曾试图通过政策改变军队的状况。随着清朝末期,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进入,一些政治家意识到军队对于国防的重要性。他们受到西方国家的强大军队的影响,开始通过新政,训练心军,并让军队使用现代化的武器。


这似乎曾让清末的军队有了昙花一现的良好转变,却没有改变清朝覆灭,军队涣散的结局。就连盛极一时的北洋水师也在对外战争中全军覆没。尽管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努力重新招募水军,弥补北洋水师的空缺,收效却不如从前。

王朝覆灭,清军的出路在何方?

清末的各种战争,消耗了部分军队。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与列强在海上的作战等清军有所损耗。

清朝灭亡后,溥仪迁出故宫,而皇宫中的宫女太监则流入民间。清朝的军队当然并没有向这些宫女太监一样原地解散。上百万的清朝遗留军队,部分被推翻清朝的中华民国的总统袁世凯接手,编入了由袁世凯管辖的军队之中,其中,北洋新军也归入新政府。

并非所有的军队都由新政府接受。还有的乘着局势混乱,脱离政府掌控,流入社会,甚至还有入山为匪的,在山野自成一股势力。


不仅如此,袁世凯的统治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存在的。当时,虽有中华民国为中央政府,全国各地的势力割据却没有改变,特别是后来的军阀混战。

清末的军队,尤其是地方上的,也有不少归附地方势力的。曾经附庸于清朝绿营军的''团练''''勇练''更是纷纷加入地方割据势力中。后来的湘军、淮军更地方军阀势力中,不乏他们的身影。清末由于签订不平等条约,形成了许多租界,而一些清军还滞留在租界之内。1987年就曾在当时为英国租界的香港九龙寨发现了清军遗民,最后中英商议决定,解散他们。

清朝的军队有成就王朝的光辉,亦有在王朝衰落之际的重新振作,最终却没有逃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清朝覆灭之后,逐渐离散,消逝在茫茫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