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从特定历史角度看,吕布失败其实另有两大原因,一是出身边境,遭受中原士族排挤。后者也是并州人,他借助同乡之谊拉拢吕布,借并州军和凉州军矛盾尖锐的机会,诱使吕布除掉董卓,就此成为自己手上的一柄利刃。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提起吕布,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吕布素有“飞将”之称,是三国早期活跃一时的割据军阀。在汉末乱局中,吕布也曾辉煌过,与司徒王允同守长安;后来也落寞过,被董卓部将反攻,只能退出长安城,就此在徐州、兖州境内流窜。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十二月,这位对汉末局势有过重大影响的一代名将,因遭部下背叛,最终殒命于曹操之手。

关于吕布军事集团为何失败,不少人将此归咎于吕布的人品问题。演义里评论他是“三姓家奴”,为人贪财好色,对其亦是极尽贬低之能事。在正史记载中,史学家陈寿也给出负面评价,说他“轻狡反复”。不过从特定历史角度看,吕布失败其实另有两大原因,一是出身边境,遭受中原士族排挤;二是他为人过于“天真”,始终受到有心人的操控。

先说说古代的地域歧视。以魏晋为例,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称他们为“伧父”(类似于土包子、土鳖),“吴人以中州人为伧”;北方人也不甘示弱,“魏晋以降,北人率骂吴人为貉子”。吕布是并州九原郡人氏,当地民风剽悍,又有羌胡部落,行事自然以粗犷野蛮为主。中原地区的门阀世家,瞧不起塞外民风,更无法容忍吕布这样的“蛮夷”凌驾于自己头上。对比之下,如曹操、袁绍、刘表、陶谦这样的一方诸侯,哪个不是“根本苗红”的世家出身?刘备虽然也出身于偏僻的幽州,好歹有个皇亲身份。若不是身处汉末,吕布以骁勇闻名州里,他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在中原叱咤风云。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布自以杀卓为术报雠,欲以德之。术恶其反覆,拒而不受。”袁术是典型的世家子弟出身,他不仅讨厌吕布的反复无常,也更加厌恶吕布的出身。或许有读者会想到陈宫,他不是对吕布极为推崇,还不惜背叛曹操将吕布迎入兖州了吗?当时陈宫劝说名士张邈时曾说:“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不难发现,陈宫之所以选择吕布,是因为后者有勇无谋,便于操控罢了。

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则更加直白,他说吕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不过是一位“匹夫之熊”。“勇而无谋”,几乎是世人对吕布的一致看法。另外,徐州豪族出身的陈登,这位著名谋士也说吕布“勇而无计,轻于去救”。因此吕布在中原流窜之时,只有和他同为并州人氏的张杨愿意帮助他。后来吕布统治徐州,当地不少士族心中不满,便暗中联合曹操,一举铲除掉了这个“蛮夷”。

再来看第二点原因——吕布便于操控。从世人对他的一致评价来看,不难发现吕布确实不擅长权谋。从他入京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不受自己所操控。吕布背叛丁原,其实是后者反应迟缓,无法继续代表并州集团向上前进。最终,在并州武将集团的主体意愿下,吕布选择杀死丁原,成为并州军阀的代言人并倒向董卓。相比而言,董卓对吕布十分优待,不仅擢升其为骑都尉,还与他有了“父子之情”。可事实上,吕布在董卓麾下并不快乐,《太平御览》注引《典略》记载:“董卓虽亲爱吕布,然时醉则骂,以刀剑击之,不中而后止。”

《后汉书·吕布传》则记载:“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接下来,吕布杀死董卓,也是出于司徒王允的算计。后者也是并州人,他借助同乡之谊拉拢吕布,借并州军和凉州军矛盾尖锐的机会,诱使吕布除掉董卓,就此成为自己手上的一柄利刃。不过王允也遭受反噬,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他也因此而死。从这时起,吕布流窜中原各地,遭受无数排挤与白眼,就此成了“孤魂野鬼”。或许死亡对于备受歧视与玩弄的吕布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