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12月2日晚,在一片暮色之中,58岁的郭嵩焘带着30余随从,登上了英国“特拉万科尔”号邮船,漂洋过海前往万里之遥的英国。这是中国第一个到访英国的外交使团。

郭嵩焘为什么要去英国呢?这与一年前发生的云南“马嘉理案”有关。

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腾越地区的曼允,开枪打死阻止他们的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等5人,把英军赶出云南。史称“马嘉理案”。

清朝首任驻英公使见了英国女王后 要不要下跪行礼

事后,在英国的胁迫下,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签订了《烟台条约》,并承诺派遣一名公使前往英国道歉。

于是,就有了郭嵩焘此行。

郭嵩焘此行并不容易。在许多人看来,中国是“天朝上国”,从来只有万方来朝”“藩属朝贡”“外夷臣服”的,哪有中国向外国派驻使节的道理?

当时就有人编了对联,讽刺郭嵩焘:“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清朝首任驻英公使见了英国女王后 要不要下跪行礼

两广总督刘坤一则义愤填膺地指责郭嵩焘:“未审何面目以归湖南,更何以对天下后世?”刘坤一身为督抚重臣,多年与洋人打交道,对洋务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朝廷里算是比较开明的人士了,连他都持这种观点,遑论其他人?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郭嵩焘有一个朋友,是个和尚。湖南许多文人痛恨郭嵩焘,却又找不到他本人。怎么办呢?便迁怒于这个和尚。和尚怎么搞得过这群气势汹汹的文人呢?只好跑了。于是,愤怒的文人便放火烧了寺宇。正应了那句老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在众声喧哗之下,只有李鸿章坚定地支持郭嵩焘。他奏报朝廷,说:“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为最。”李鸿章又鼓励郭嵩焘不要被这些议论所挟持,按照原计划出行。慈禧太后也数次召见郭嵩焘,勉励有加。

清朝首任驻英公使见了英国女王后 要不要下跪行礼

就这样,郭嵩焘在万众唾骂之中,带着前途莫测的心情,抵达了英国国土。

英国这边的媒体和公众,也在以看戏的心情,等待着郭嵩焘的到来。

在英国人看来,这些年英国使节在中国饱受刁难和攻击,成为一个个笑话;如今,清朝政府终于向英国派出了使节,这可是一个看清朝官员“出洋相”的大好机会啊。为了这一天,英国人可是等待了好多年。

1858年6月26日,清朝与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份条约第二款就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就意味着中国和英国将互派外交使节。英国伦敦《每日电讯》以嘲弄的口吻写道:“条约中最精彩的一点”是“英国公使将常驻北京,而有一位满清大官将驻在伦敦,也许他还会邀请英国女王参加在阿尔伯特门举办的舞会呢”。

清朝首任驻英公使见了英国女王后 要不要下跪行礼

当郭嵩焘率领的中国使节团出现在伦敦街头时,他们的长袍长辫,以及郭嵩焘如夫人梁氏的三寸金莲,立即成为英国人的笑料。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英国著名的政治幽默杂志《喷奇》,拿出一整页来作漫画。漫画中,郭嵩焘变成了一只带辫子的猴子。

郭嵩焘此行有两个任务:一是为云南“马嘉理案”向英国道歉,二是觐见英国女王递交国书,履行中国首任驻英公使的职责。许多人都在围观,看郭嵩焘觐见英国女王时,是不是会像国内那样,行三跪九叩之礼?

清朝首任驻英公使见了英国女王后 要不要下跪行礼

对此,郭嵩焘心里也没底。在奔赴英国之前,郭嵩焘曾经很有诚意地请教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见到英国女王后,应该如何行礼。威妥玛支支吾吾地回答:“你在朝廷上怎么行礼就怎么行礼,你看着办吧。”

看来,威妥玛还是想郭嵩焘行三跪九叩之礼。毕竟,在这之前,所有的外国使节见了中国皇帝,都被强行要求行三跪九叩之礼。既然如此,大家都这么干吧。

郭嵩焘没有听威妥玛的忽悠。他到了英国后,多次向外国人请教外交礼仪问题,最后,参照了其他外国公使觐见英国女王的礼仪,行摘帽鞠躬之礼。英国女王也鞠躬回礼。

清朝首任驻英公使见了英国女王后 要不要下跪行礼

由于郭嵩焘得体的外交礼仪,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被英国人誉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

【参考资料:《郭嵩焘评传》《清史稿》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