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本文共3455字,预计阅读时长:4'25"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你陷入了“循环怪圈”

朋友小雪这个月入职了一家创业公司,应聘的部门是今年6月份刚组建的,负责的也是公司的新项目。

昨天她微信上跟我说:“你知道吗,我发现我们部门有个同事特有意思,我们每周要写周报嘛,他给我看了他的模板,让我参考他的去写。

我一看就乐了,他在周报里列的下周计划,其实一个都没完成,而且数据出入还特别大。

然后今天开会,他又给自己立了flag,内容跟之前写的也差不多,不知道他这周立的flag会不会倒。”

“哈哈,立flag一时爽,一直立一直爽。”我跟小雪开玩笑地说道。

为什么很多人立flag,脸被打得啪啪响,而后又不停地立呢?这让我想起了Scalers在《持续行动》一书中提到的“循环怪圈”。

“循环怪圈“指的是开始时兴奋热切,在中间阶段遇到突发情况手忙脚乱,在抵达终点前放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沦后,情绪平复,又会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放弃,而是放弃过又想重新开始”,陷在“循环怪圈”中,目标会很难实现,也会很痛苦。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循环怪圈”中呢?

陷入“循环怪圈”的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层面上的,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原因一:掉进了“虚假希望综合症”的陷阱

“虚假希望综合症”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波利维和赫尔曼提出来的。

《自控力》中说“虚假希望综合症”是一种意志力陷阱,它总偷偷出现,伪装成自控的样子,但它不是能让人做出改变的妙招,而是能让你感觉良好的方法。真正让人开心的事不是愿望已经实现了,而是正准备奋斗时候。

立flag,发誓去改变,会让我们充满希望,我们喜欢去幻想改变后的自己。但真正去做出改变时,挑战却会给你当头一棒,奖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获得。

当第一次面对挫折时,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会引发自我怀疑,接连受挫之后,大多数人会彻底放弃努力。

而后面对罪恶感、焦虑和压力又备受打击,需要再次拥有希望时,又会发誓做出改变。

“虚假希望综合症”也就跟“循环怪圈”一样,在「情绪低落 - 决心改变 - 改变失败 - 情绪低落 - 彻底放弃 - 再次下决心 - 再次失败」中循环往复。

下决心是改变过程中最容易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得到快感的时刻,而真正做出改变和付出努力的感觉,当然不能跟想象的感觉相提并论。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乐于一次次放弃,又重新开始,而不是真的想找到改变的方法。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原因二:止步于“社交满足”

社交满足指的是,当你宣布一项宏伟的计划或想法时,人们往往会出于社交礼仪进行鼓励或赞赏,此时所产生的快感是与“想法已经实现”非常类似的,很容易在大脑误以为需求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失去一部分执行力。

我有个朋友喜欢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生活,每天都会发5条以上的动态,因为写得很有趣,自然而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她还是常常跟我说她很孤独。其实很多人也绝对不会想到,在朋友圈里这么活泼开朗的人还会孤独。

那么社交满足到底是什么?其实社交就像一面魔镜,你对着它,以为展示出了自己最好的一面,你沉醉在这样的幻想中不能自拔。

而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改变,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皮肤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你对自我的幻想。

社交满足就像一个跳梁小丑,虽然有名气,但却永远上不了国家大剧院。

止步于社交满足,没有其他实质性的行动,计划也就是个空洞的改变承诺。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原因三: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有的人在立flag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为立下的flag付出多少,或者对预期总是高于自己思考范围的承受能力。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曾在同一个月给自己安排了两个训练营,每天除了完成训练营的学习任务,还给自己立flag:每天写一张字帖,每天进行学习复盘。

除了工作,其他的时间都被占满了,甚至连吃饭间隙,我还要拿着手机忙碌。即便这样,我也并没有把每项任务都保质保量地完成。

总觉得对自己狠一点,多立下一些flag,逼迫自己去做一些事,就能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可是当挫折来临时,又一时不能接受,会愧疚、自责,还会在这种痛苦中更讨厌自己。

这种挫败感,使得积极性和自控力又被降低了,它不仅耗尽了“我要做”的力量,还耗尽了“我想要”的力量。

要立flag,一定要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宁可每天只做好一件事,也不要多件事齐头并进。全面开始,也就意味着全面崩溃。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这3招,教你应对“循环怪圈”

肯立flag,也就是期望自己能有所改变,那么要怎么走出立了又倒,倒了又立的“循环怪圈”呢?下面给你支三招。

(一)利用时间标记的动力效应,树立信心

时间标记,是行为决策领域的概念,由Shum最早提出来的,它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生日、里程碑的年龄、周一、 每个月第一天、新年第一天等这些特殊的个人事件和日历参考点。

研究发现,个体在经历当下的时间标记或期待未来的时间标记时, 追求目标的动机水平得到提高, 会比平常更有动力、也更加坚定地追求和实现目标并付诸行动。时间标记在这里就有了动力效应。

时间标记的动力效应在生活中很常见,我有个朋友下定决心要报一门课程去学习,但是她没有当天开始,而是说等过几天她生日的当天再报名,那样算是送给自己的礼物。有这种仪式感,她后来去学习,学得也很起劲。

除了考虑当下的时间节点,还可以期待未来。

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从最开始,就假装自己是名成功作家。

也就是在这样的意识驱动下,她一共写了80部小说、19部剧本,著作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假装自己已经成功了,那么再按照成功者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无形中也给改变提供了助推力。

比如,你想去健身,可以结合时间标记,给自己规划:下周一开始去健身房,并在脑海中想象已经健身了很久,身材很棒的自己。这就是应用了当下的时间节点以及期待未来。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二)利用阶梯模型:整合步骤、目标与梦想

阶梯模型是肖恩·扬在《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把这个模型分成了三个维度:步骤、目标和梦想。

使用阶梯模型的人半途而废的可能性较小,其原理在于:

人们青睐于迅速看到结果。

人们感觉良好并不取决于其实际成就,而是取决于他们期望达到的成就。

1)步骤:

大多只需要不到1个星期来完成,是实现目标的道路上要逐一划掉的小任务。

查理·芒格说过:“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步骤也是一个个我们当下能去实践的事情。

2)目标:

目标是一个过渡计划,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比如是学一门新语言的基础知识,完成长期目标大概要花1-3个月的时间;短期目标比如是学完一个单元的语言知识,完成短期目标通常要用1周到1个月的时间。

3)梦想:

梦想比目标更大,它一般要花3个月或以上的时间才能达成。比如你想掌握一门新语言。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步骤、目标和梦想的阶梯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阶梯模型依赖于你能够准确地估计实现某件事需要多长时间。

比如,你现在是一枚运营小白,你想在年前去应聘运营岗。这个也是你的梦想。

那我们做下倒推:

① 确定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就是你要掌握好运营岗要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如文案撰写能力、数据监测与分析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媒体矩阵搭建与运营能力等。

② 确定短期目标:短期目标也就是你要达成长期目标,要逐个完成的小目标。比如掌握文案撰写能力就是项短期目标。

③ 拆解步骤:这里要拆解的是你要完成短期目标所需要的步骤。比如学习如何写标题、如果搭建文章结构、如何找素材、如何写开头和结尾等,这都是一个个步骤。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三)建立回报机制,多用胡萝卜,少用大棒

回报机制的科学原理是:如果人们做某件事感觉到了奖励,就会继续做下去。

但是奖励必须拥有吸引力,否则奖励的存在就会可有可无,也就起不到激励的效果。

研究表明,恐惧会诱发消极行为,虽然恐惧可以逼迫人暂时去做某事,但它的效果不可能持续。而用极度诱惑的奖励调动人们坚持做事,比用恐惧和惩罚更有效。

比如我参加的一个写作训练营,就是典型的多用胡萝卜,少用大棒。训练营每天会评出精选作业,每周会评出优秀学员,除了这些日常表扬之外,训练营还有积分制度,按照大家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互动情况,在结营的时候评出精英学员。所有受到嘉奖的学员都有丰厚的奖品。

各种奖项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训练营的学习气氛也相当浓厚。

刚开始群里只有少部分同学完成作业后会发到群里请大家点评,但没过几天群里的气氛就被带动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同学会往群里发作业,参与作业讨论。

当然,在用胡萝卜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度,否则也可能会让原本有兴趣的事情变得功利化,进而丧失动力。

“flag立的越多,倒的越多”:这3招,让你想到又做到

制定目标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会让我们处于兴奋状态。我们喜欢立flag没什么不好,但是也要结合自己的能力,不做空洞的改变承诺。

在职场中同样如此,量力而行,远比想到做不到有竞争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