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悲伤逆流成河》根据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与郭以往的电影有所不同,本片首次直面“校园欺凌”主题,讲述了一个并不算美好的、带有悲剧色彩的青春故事。

清俊单纯的校草齐铭、温柔善良的学霸顾森湘、自卑倔强的普通女孩易遥、乐观痞帅的顾森西、占有欲和自尊心极强的唐小米,五名高中生本应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在多组校园欺凌事件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场名为“玩笑”的欺凌事件中,可怕的不是施暴者的心机暴戾,而是旁观者的麻木和冷漠。

本片号称填充了国内对校园欺凌题材影像化呈现的空白,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热点进行了大胆的聚焦和关注,导演落落在阐述本片的创作初衷时也曾表达想通过对原著的改编,让大家关注到“校园欺凌”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让更多的青少年免受“霸凌欺压”的痛苦。

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就内容呈现与情节发展而言,这更像是一部披着社会热点题材外衣,实际展现了无痛呻吟青春的电影。影片似乎只是一味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背后在懵懂中萌芽的青春情愫进行渲染和煽情,没有深入探究这类问题发生的原因,没有把主要视角放在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也就更不用谈借此联想得到的反思以及对当今社会现象产生的深刻思考了。

相比于《蚯蚓》、《我们的世界》等同类题材影片,《悲伤逆流成河》无论是从故事逻辑、主题表达还是情节安排等方面都显得相形见绌。

02

故事逻辑大概是整部影片最大的问题,一旦故事逻辑违背现实,便会出现剧情松散、故事线断裂等问题。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唐小米就是因为在原学校遭受欺辱才选择转学,当换取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后,面对比自己弱小、家境贫寒心理自卑的易遥,原先的受暴者猛然转变成施暴者。

唐小米所代表的是一种病态的暴力者,这类人像是一个符号,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下就要找一个人来代替自己扮演弱小的角色,为自己承受那些不愿忆起的痛苦,自己则变作一个自认为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愚人来旁观自己的经历在他人身上再次重演。

可回归到电影情节本身,唐小米从受暴者到施暴者的转变有些莫名其妙。唐小米喜欢齐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发现易遥也喜欢齐铭,当她意外发现易遥在使用治疗性疾病的药膏时,嫉妒心和占有欲的作怪驱使她跟踪易遥并且拍下了易遥在妇产科诊所门口无助徘徊的照片。随着流言在学校里不可抑制的流播,校园暴力开始。

这样看来,唐小米陷害易遥的理由显得有些离奇荒诞:因为自己喜欢的人被别人喜欢所以我要改变自己的处境,我要让所谓的“情敌”死无葬身之地。单凭这个逻辑来看没有一个很好的前提铺垫去让唐小米有足够的理由去陷害易遥并利用舆论导向对其进行校园暴力,另外由小见大的来看整部电影,刚开始的路就已经走偏了,尽管最后到达了终点也是不尽人意。

再到后来,易遥看到唐小米在地下通道被她原学校的学生欺辱,唐小米害怕易遥把自己的事说出去便雇了社会青年去教训易遥,却在阴差阳错间害死了顾森湘。

相信当观众看到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唐小米能雇来社会青年对付易遥,那她为什么还会在原学校遭到欺压,难道她不会让那些社会青年去报复之前欺负自己的那群人吗?放在整部电影的格局上来看,故事逻辑的不合理就好比用万家灯火取代万丈星空,即使制作效果等方面做的再好也只是无济于事,剧情依然会像一盘散沙,于事无补。

03

《悲伤逆流成河》被宣传为是国内首部讲述校园欺凌的电影,但整部电影看下来的感觉仿佛就是“披着羊皮的狼”,仅仅将“校园欺凌”这个题材作为注脚吸引观众眼球,将社会热点无限放大,然而展现出的是一个“别出心裁”的青春爱情故事。

原著小说在表现青春期的感情纠纷中同时包含着堕胎、自杀、暴力等元素,小说结局是黑暗的,所有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顾森湘的意外死亡后全部接二连三地轰然倾倒,整部小说看下来都笼罩着压抑悲凉的气氛。

影片表面上将关注重点放在“校园霸凌”上,但这只是影片最小的部分,其主要内容还是围绕着齐铭和顾森湘、易遥和顾森西四人辗转的青春情感来推动情节发展。

最后所有人将顾森湘的死都推到易遥身上,把易遥称作“杀人凶手”,易遥当着所有人的面跃入冰冷的海水中,说到底还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还有在易遥跳海后岸边的同学对着同伴发泄自己的怒气、老师也充当了围观者的角色,这与鲁迅先生笔下那群麻木的看客倒是有几分相似,可这样的安排也只是杯水车薪。

唐小米因为自己喜欢的齐铭不喜欢自己,自己也比不过顾森湘,便把一腔怨气发泄在与齐铭关系暧昧的易遥身上,将易遥在妇产科门口的照片以及妄加揣测其患病的事实传遍全校,在易遥被孤立的时刻还有一个痞气十足却阳光正义的男孩顾森西陪伴左右,在郭敬明小说里常见的疼痛青春依旧出现在电影当中。

就像原著里的一句话:“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得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电影在兜兜转转中一边对校园青春爱情进行大篇幅的故事性叙述,一边又紧紧抓住“校园欺凌”作为影片的卖点,难免会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04

情节的过分跳跃和小说改编电影的乏善可陈,放在题材呈现名不副实的影片里犹如雪上加霜。

比如易遥的妈妈知道是因为自己按摩的客人误用了女儿的毛巾才使得女儿染病,瞬间爆发的母爱让她毅然带着易遥去看病,彼时的场景加上张韶涵《如河》的音乐配合,本以为母女关系会在这个情节点后得到缓和并且正常化,结果情节突然跳到了易遥骑着车在地下通道看到唐小米被原学校的人欺负。没有因果的连接,就靠着一曲与影片场景相衬得相得益彰的音乐作为情节的转换点未免太过单薄。

把小说的文字情境转作电影的影像表达依附着的难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小说是弧形扩大的世界,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如同被圈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空间里,将电影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做出改编,在不改变原著主体思想的前提下对电影剧本进行创新和改编,让原本停留在原著构筑起的文字幻境中留存的或美好或悲伤的世界能够通过影视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反观韩国同样题材的两部影片《我们的世界》和《蚯蚓》,无论是从人物的刻画、情绪的捕捉、主题的呈现、故事的表达都是做到细腻的。

其中《我们的世界》是“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的一个典型,把视角对准孩童内心单纯洁白又脆弱的世界,从李善和韩智雅两个小女孩之间因为细微的裂痕慢慢地扩大蔓延而破灭的友谊讲述校园冷暴力,电影在淡淡的节奏间就不经意把观众带回到痛苦的回忆中,让观众直面自己曾经深陷其中的阴沟。

虽然视角不大,也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青春校园的元素,认真看下来反倒会有一种返璞归真、与内心真实情感产生共鸣的感觉。

还有将现实演绎得极致甚至极端的《蚯蚓》,主人公李子若忍受不住无休止的校园霸凌而自杀,社会无视子若父亲李元术的伸冤,最后李元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对欺辱过女儿的人进行报复。

在《蚯蚓》里面,施暴者就是蚯蚓,他们习惯了黑暗带来的快感,却不明白自己作为蚯蚓,只是水里放在鱼钩上吸引怪物出来的诱饵,却不知道随着鱼线越来越长,水中最黑暗的地方会有怪物出现,终有一天躲在黑暗中的怪物会突然出现把沧海一粟的蚯蚓给吞噬掉。

施暴者认为自己是强者,却不知道自己一直是等待怪物出现的诱饵。怪物也有自己在意的人,蚯蚓把怪物在意的人从精神到肉体进行不断的折磨,到最后怪物失去了自己在意的人,潜伏于潜意识中的恶魔也砸断了禁锢它的枷锁并且主导了怪物的心进行复仇。

虽然《蚯蚓》中父亲的复仇之路有奇迹出现脱离常理的味道,但不可否认的是,比起用性疾病和疼痛青春来刻意接驳上校园暴力的《悲伤逆流成河》来说,《我们的世界》和《蚯蚓》给人的震慑力要更加强烈。

05

郭敬明在原著小说里是这么说的:“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这句话放在“校园欺凌”这个社会问题当中并不那么准确。

的确,时间和经历能洗刷掉很多东西,但是总会有一些不那么美好的记忆会刻骨铭心的留存在自己心中某个角落,人们只是尽量不去回想那些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王尔德说的“总有人在仰望星空”,也不能像毛姆写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其实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只要郭敬明能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文本或影像上的反思,他就等同于是跨越了一道鸿沟,可就现在对于作为一个好的营销者的郭敬明而言,这似乎很难实现。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切暴力都可以不经斗争就使对方屈服,却不能使对方顺从。”暴力绝对不是一剂解决问题的良药,当暴力贯穿本应纯真的校园生活时,所有的烂漫繁华都会坍塌成哀荣与永诀。愿你我的青春,真的都能被温柔以待。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