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宛如灯塔,照亮一方山河。先生如是,书籍亦如是。

曾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的汤一介先生指了指房间逼仄的角落,“反正那些材料都在书院的铁皮柜里”。这利落一指,开启的是八十年代“文化热”亲历者陈越光先生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理性梳理历史的岁月。

即使要在堆叠如山的档案袋中举棋不定,要在味同嚼蜡的公文里苦苦寻觅,但陈越光还是感激这段历史的蛮荒原始。他认为,“只要有过当事人整理就会有意无意地在取舍中失去部分真实。”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一书中,陈越光诚实地写下人与人之间如何互相成全又互相伤害,历史如何塑造英雄又如何碾压命运。

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

1

1984年,一封关于成立中国文化书院的信送到了时任中央领导的手中,领导只回复了两个字“酌办”。斟酌着办理,一丝颤巍巍的谨慎铺展开的却是波澜壮阔的气势。

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金克木、汤一介、任继愈、庞朴、孙长江……他们或是从民国的断壁残垣中走出来的先生,或是曾经历过“文革”的学者,或是在新时代里涤荡旧思想的青年,都被中国文化书院纳入麾下。可以说,这些学者填充了中国文化书院的知识内涵,中国文化书院也重塑了先生们的精神气质。

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

△任继愈(左)在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右)的家中。

中国文化书院第一期讲习班的主题,是 “以物驭人的西方文化将会让位于以人驭物的东方文化”。面对风尘仆仆从天南海北赶来的学员,92岁的梁漱溟先生也坚持站立了近两个小时,他说:讲课者站立讲课,这是规矩。

尔后,教授们开启了另一场教学方式的颠覆,他们下江南、上岳麓,脚步甚至遍布宁夏、内蒙古,全国的文化热仿佛呈现不可扭转之势,研讨和出版也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中国传统文化以一泻千里的姿态向外传播,人们也在大口吞吐着这些知识瑰宝。陈越光先生认为,当时的中国文化书院,和那一群文化导师,其实要完成的是“一个时代的补课”。

2

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的院长,汤一介先生是中枢之轴,也是精神领袖,但说到底他只是一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和”的儒者。

在这场危机中,他仍然坚持“价值可以转让,但尊严不可转让”。汤一介曾经畅想中国文化书院第三个十年的目标就是办像哈佛、牛津那样的私立大学,但2014年的秋天,在中国文化书院的而立之年,汤一介先生的生命却像一片黄叶掉落在广袤的大地,留下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喟然长叹。

“汤一介有那种不需要以成功作为背书、作为接力,不需要以外在给予的那些东西作为台阶,所谓看透生活而毅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陈越光如是说。这种“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独立自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书院的运作方式。

“在八十年代的文化努力中,有更多的是朝外的,朝向西方的,但是中国文化书院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唤起了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它不仅仅是来自于向外面学习的一种动力,也有面向未来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努力。”在这样的时代里,中国文化书院坚持着中国传统的风骨,并以一己之力肩负传播的重责。

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

△中国文化书院影响巨大,来自各地的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3

虽然激情澎湃的岁月匆匆而过,中国文化书院的光彩已大不如前,但历史的深邃迷人之处就在于它依然继续塑造着传统。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已完成的东西,先生们未完成的愿望还在我们的民族血液里汩汩流淌。如今,我们是时候驻足回望,因为那里有我们素未谋面的故乡。

2019年陈越光先生的《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入选南方周末年度十大好书,雷颐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1980年代的“文化热”是改革开放思想、文化界的一个重要事件,甚至可以称为一场启蒙运动。“文化热”当然以介绍新知为主,但随着“文化热”渐渐深化为冷静的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受到重视,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文化书院”的成立。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汤一介、庞朴、孙长江,全是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可谓集一时之盛。中国文化书院阵容强大,用今天的话说堪称“豪华”,但却是一个民间机构。那时改革开放启动未久,这种民间机构创办非常不易,要突破几乎不可突破的体制性障碍。所幸当时的领导作了非常开明的批示,中国文化书院才取得了“出生证”。正当书院“火红”之时,内部却发生严重分裂,双方水火不容……

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

△国学大师、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家中书房查阅资料。

作者陈越光,有思想且擅组织,是当年“文化热”的弄潮儿,与几个著名的“圈子”都有深入交往,参与谋划过不少事情。对中国文化书院的人与事,他都熟悉。三十多年后,他沉入大量书院档案,重新复原那段历史,拉开距离反思那段历史。对那场分裂,他没有回避,以大量第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前因后果,并有自己的分析评判。

这本书是一个个案,由此可以探视当年的文化氛围、社会结构、知识分子心态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4月9日晚八点,南周书院请来知名书评人许金晶线上领读《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与您一起梳理中国文化书院的发展史,探讨其在八十年代文化热潮中扮演的角色,讨论文化书院在当今中国文化生态中的影响。

许 金 晶

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书评人,华文好书榜评委,主要阅读研究兴趣方向为社会经济史、社会文化史和文化社会学,编著有《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领读中国》和《开山大师兄》。

每年末评选“年度十大好书”,是南方周末坚持了二十余年的节目。南方周末编辑部及其背后一大批著名学者、重量级作家自1997年以来便年年不厌其烦、千挑万选,从鱼龙混杂的书海中,为读者精心打捞出少而精的年度好书。

它们或阐发了新思想,或运用了新材料,或采取了新方法。它们不艰深晦涩,也不趋热从俗,而是以南方周末知识性、思想性、开放性、理性严肃的品质格调为衡量绳墨,推举出产生自我们时代的传世之作。

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

这个春天,“南方周末年度十大好书”已然进化出了全新样貌。这一次除了照例给出年度十大好书的书单及点评,南周团队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细致拆解原著、重新拼接、推敲打磨、反复核实校对,将它精心制作成为音频节目。每本书对应一期30分钟左右的音频,在保持原著面貌的基础上,为你精心解剖书的骨架,解读书的神髓,让你在上下班途中的短短30分钟内,解放双眼,用耳朵“观其大略”,迅速掌握一本高品质著作的核心与灵魂。

除此,南周团队更请来了12位专家、学者加盟,通过线上直播课的形式进行领读,力求解读更精准,力求为更多人提供更多与好书相遇的可能。

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

【适宜人群】

工作太忙,没有精力读书的人;

想读书,却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人;

想读经典,却读不进、读不懂的人;

渴望快速补充新知的上班族;

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文学爱好者。

【课程价格】

原价69

南周用户专享价 49

简单3步

与好友组队学习

更可赚回学费

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

1、扫描以下二维码;

2、生成带有自己头像的专属课程海报;

3、把海报分享给和你一样爱读书的小伙伴

只要有好友通过你的海报成功购买,

现金奖励直接飞进你的微信零钱包,

分分钟赚回学费!

中国文化书院:三十年前的灯塔,仍在照亮我们的路

书院小助理答疑

Q:请问怎么试听试看呀?

A:点击二维码进入“南周书院”店铺后,选择相关产品点开,在“目录”中选择标有“试听/试看”的内容即可。

Q:购买后是否有时限?能否下载?

A:一旦购买可以反复回听/回看。但是不能下载。

Q:购买后找不着课或者课程链接失效了,怎么办?

A:请进入"南方周末"公众号,点击菜单栏"南周严选"-"南周书院"-"我的"-"我的已购",可找到您所购买的课程。

Q:请问课程能在电脑或电视上观看么?

A:能。在电脑的微信端可以直接打开,或者复制课程链接,用微信扫描登录后可看。如果手机与电视都支持“投屏”功能的话,也可在电视上观看。

Q:听课过程中如何不影响微信正常聊天呢?

A:请点击课程右上角,选择“浮窗”,即可关闭课程页,边聊天边听课了。

Q:课程能否买来送朋友?

A:可以。已订阅内容的用户在“内容详情页”可以看到【送好友】按钮,未订阅内容的用户可以在“购买页”可以看到【送好友】按钮。请.选择赠送数量并付款,然后可以查看赠送记录:【我的】-【我的账户】-【赠送记录】

请点击课程页面上的“送好友”功能后再支付。

Q:课程链接点开后一直是空白页怎么办?

A:试换一下更好的网络,或重新点击进入。如果是用小程序登录的,可以换一个登录入口。

Q:课程买了可供几人学习呢?

A:理论上是一人。用哪个微信帐号购买就只能用哪个微信帐号登录学习哦。

Q:课程配有实体书么,能否退款?

A:没有实物哦。课程属虚拟产品,不退不换呢。

书院小助理微信号:shuyuan289

(本文为推广信息)

↓↓戳“阅读原文”,也可生成专属海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