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月,梁漱溟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讲《人心与人生》课程,对此,他个人十分兴奋,感到这是学校对自己治学的肯定,表示要免费讲。大家都知道梁漱溟对于学问痴迷,而对于钱财不太感兴趣,也就没有过多的礼让。

开讲第一课,去听梁漱溟讲课的学生很多,能容纳30个人教室,一下子挤进了40多个学生,好多人只能站在后面听课。

可是,梁漱溟很快发现,站着听课的学生都非常专心,前面有座位的学生反而交头接耳地说话,听得不是那么认真。

下课后,梁漱溟找到学校组织者,突然提出要收费,组织者便提出让梁漱溟自己定价。梁漱溟张口便说,每人每节听课费一块钱。这让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很不理解,有些人甚至开始骂他,说他以前都是披着善良的外衣,现在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了。

梁漱溟笑着解释说:“让你们交钱,并不是我爱财心切,只是担心什么人都来听,实际上未必有兴趣。而交过了钱后,多少能保证听得认真一些。”

梁漱溟在讲第二节课的时候,教室里就没有那么拥挤了,特别是上节课不认真听讲的那几个学生就没再来听课。至于收上来的钱,梁漱溟也不会装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发给那些想来听课却没有钱的贫困学生。有时候,收上来的钱不足,梁漱溟就自己掏腰包。

有一次,梁漱溟在讲课的间隙,往教室外一瞥,看见一个学生正在教室门口徘徊。于是,梁漱溟放下教杆和书本,打开门问那位学生为何不进来听课?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没有钱”。梁漱溟转身回到教室,拿出一块钱交到这位学生的手里,说:“你现在可以进来听课了”。

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成为新儒家大师的唐君毅,他一共收到了梁漱溟五块钱。当然,还有很多像唐君毅这样没有钱听课的贫困学生,都收到过梁漱溟先生的“资助”。

梁漱溟先生妙用金钱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刘素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