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电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策划(四)沂河畔的变迁:从渡口到南京路沂河大桥 一桥飞架好还家

一座城市因为有了水而更有灵气,沂河是沂蒙大地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沂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沂蒙儿女,沂河两岸的村庄、土地在它的滋养下逐步壮大、肥沃。

它给予了我们维系生存的源泉,也见证着两岸村民出行的变迁历程。

那时,相距几公里的两个村庄只因为沂河的相隔,需要走上6个钟头才能到达;如今,一座座大桥架起,从沂河这头到那头只需要几分钟,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这一切的变化也被彭思英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南京路大桥/摄影马勇)

渡口乘船嫁到河对岸

沂河源远流长,沂河两岸的人们在她的滋养下世代繁衍生息。

1951年出生的彭思英住在沂河东岸的东张官庄,沂河的对面从不在她的活动范围内,直到1971年,她嫁到沂河对岸的徐屯起,从徐屯到东张官庄的那条路她一走就是47年。

1971年,彭思英带着她的嫁妆从娘家出发,一路走到沂河边,在沂河渡口,小船载着她和嫁妆到了沂河对岸的婆家,那是她第一次乘船过沂河,也是为数不多的几次。

东张官庄紧邻的就是独树头村,在当时,独树头村就已经是临沂市重要的五金市场,在五金市场的带动下,独树头村的集市是十里八村规模比较大的,去那儿赶集的人不少。成家后的彭思英就经常去对岸独树头村赶集,而只要往东边去就必须跨越沂河。

当时他们从沂河西跨越沂河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绕远路走老沂河桥,二是趟水过河,三是到渡口乘船。在徐屯附近有两个渡口,一个在朱高村另一个在后七沟,在集体生产的那个年代,这两个渡口都归生产队管理,虽说是归公,但是乘船的价格却与艄公有着极大的关系,艄公好说话一点,5分钱就可以乘一次船,艄公不好说话,价格就要到1毛钱。要知道在那个年代,1毛钱就可以买4个鸡蛋。

趟水过河剌破腿

彭思英是不舍得花1毛钱乘船过河的,因此她去赶集都是趟水过河。彭思英记忆里,沂河的河面没有现在这么宽阔平整,200多米宽的河,河道分好几股,河道有宽有窄,河水深浅不一,因此,彭思英说每次过河要转着过。提着鞋,挽上裤脚,边走边找河道窄、河水浅的地方,等到了河水深到腰的地方,还是要硬着头皮过去,这样兜兜转转,过条河需要花上一个小时。有时在深秋初冬时,河水冰凉,还有些冰渣,这样恶劣的环境,彭思英趟水过河,上岸后才发现大腿都被冰渣剌破了。

彭思英过河往往还要负重过河,挎着一笎子的瓜干到集市上卖,瓜干能卖1块钱,是一家人好几天的生活费,她怎么舍得再花1毛钱坐船,于是又趟水回去,即便是到集市上买了60多斤的玉米也是扛着回去,不舍得乘一次船。一年中让她不得不乘船的时候便是夏天发大水和冬天水刺骨时,对她而言,身上担着的是一家人的生活,能省则省,再累也不觉得累。   

一座大桥贯东西

即便彭思英买了一辆脚蹬三轮车,她到河对岸的时间也要1个小时。时间的脚步毫无停歇,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好几座沂河大桥都列入规划中,其中就有南京路沂河大桥,很多柳青苑社区的住户每天都盼着它的建成,在2016年,南京路沂河桥终于建成开通了。南京路沂河桥西起滨河西路,东至滨河东路,是南京路向东延伸跨越沂河的重要过河通道。

对于它的建成,彭思英有着最深的感触,如今她骑电车经南京路沂河桥到东张官庄只需要10分钟。

彭思英对越来越好的生活不断感慨,家里4个孩子有3个是大学生,最小的儿子现在任教于武汉的一所大学,孩子们从未让她操心,是她的骄傲。不仅如此,快70岁的彭思英也见证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乘船过河、趟水过河,到大桥通车,路越来越好走,时间越走越短,交通越来越便利。她为自己经历着、见证着这一切而骄傲。 

免责声明

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