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 生活育德

  换个视角看德育(兼谈职校德育)

  广州黄埔区教育发展中心 林绮芳

  作为一名任教29年的教师,并从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走到教育教学管理岗位(经历过普通中学少先队总辅导员、班主任、级长、德育副主任到德育副校长,担任职校校长同时兼任附属幼儿园园长、国家开放大学黄埔分校校长)再到德育专项教师的角色,相比于其他普通学校教育人,这一独特且丰富的教育经历,使我对学校德育有更加朴实且深刻的反思和领悟。

  一、理念生成:在实践中反思和成长

  我对自己长年从事德育工作的反思,因缘于职业学校任职经历。初到职业学校,我就已听到不少给职校生贴标签的言论:“散漫”“颓废”“无心向学”“邋遢”“暴力”“拳头”“群架”,“多办一所职校、少办一所监狱”。当时的我,深深感到这不仅是社会的普遍认知,它还存在于不少教育者的群体意识里。学生没有人生目标,老师失望放弃在职校是很盛行的。尽管我在基础教育有着较为丰富的德育经历,但经验构成的零散与碎片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德育人的短板。而让我加速开展德育改革的导火索,是一次媒体报道事件把我和学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2011年底省某电视栏目对黄埔职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进行歪曲报道。该节目借着其他技工学校的违规学工行为,影射黄埔职校学工实践是“向工厂输送廉价劳动力”,甚至用接近羞辱的方式质疑学校:“这种包身工式的工作状态,学校居然愿意把学生送出去,简直是送羊入虎口,完全是利字当头,你有什么资格教书育人呢?学生交了钱到这间学校读书,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还要帮你打工”。尽管学校的做法有文件支持也得到区教育局领导的肯定,但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如何扭转职校办学的劣势,让师生重新点燃成长之火,我不断在思考和探索,最终启动了德育课改的艰辛之路。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理念。

  二、德育的生活,生活中育德

  (一)德育生活化:学校德育的基本路径

  把“德育”学习融入学生“生活”的研究,其核心理念来自于陶行知先生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表述。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陶行知理论出发,我认识到,离开生活的德育将会导致道德教育的抽象化、虚幻化,并也会使这种教育流于形式主义、假大空;生活才是德育的最合适载体,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赋予我们最真实的教育材料、最真实的人际关系、最真实的环境因素和最真实的结果。通过各种情境化、课程化、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悟,能让德育呈现出最自然、适合受教育者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人本化的教育状态。借着申报广州市中小学德育“十二五”规划课题《“三色”职业素养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机会,我以上述德育思想为指导对学校的德育作了整体构思,构建学校“生活德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践和推进,不仅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了办学声誉,得到广州众多职教人的认可,学生更是受益良多。

  (二)德育课程化:是焕发德育无限潜能的助推器

  德育课程化,是学校德育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天河区的华阳小学生本德育课程是如此,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的智慧课程、新港小学的百步梯课程也是如此。

  在生活德育模式下,我是这样设计黄埔职校的德育课程的:以德育课和体育课为立足点,通过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课程、以“培养阳光健康人格”为核心的体育文化课程以及综合校园社团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等隐性德育课程等五个系列课程开展教育实践。在学校德育上开展“理实一体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设置情境-参与行动-获得真知-培养情感-反思感悟-自觉行动-形成素养”七环节教学法扎实推动“生活德育”模式的实施。主要内容包括:课堂职业素养课程系列,包括三套职业素养校本教材进入德育学科课堂和新生入学前职业素养教育周课程;服务周教育课程系列,以班为单位开展为期一周服务周实践活动;健美操课程系列,结合大课间活动,以第八、九套广播体操教学为基础,创编健康街舞、健身搏击操、校园集体舞、轻器械健身团体操等体现主旋律和积极时尚文化的韵律操课程,逐步形成了“美心树人、健体育德”的体育文化理念;实训教学素养课程系列,创建专业课前十分钟的职业精神培育和安全规范教育模式;社团文化和各类实践活动课程系列,把各种校内社团、区内外的各种活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课程。

  这一“生活德育”课程体系设计,在较高水平上既保护了学生合理的个性需求,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和挖掘了潜能,且对校园内外的德育课程作了适当合理的设计,初步实现生活中育德、实践中育德、活动中育德。实践证明,这套体系能极大地提高中职德育的有效性。

  (三)德育心理化:学校德育不可忽略的营养

  我认为,德育的归处在于挖掘与导引人性之美。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曾非常鲜明指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联系:“教育学最基本的原则,或者说教育学的根基,就是对人性的理解。”“教育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要吸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之为基础,否则就是空谈。另一方面,心理学特别是个体心理学如果不追求教育的使命,而沉溺于纯粹的心理学研究,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德育中,在班级教育中注重学生良好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建设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2017学年在黄埔区内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德育实践,让我充分感受到建构于个体心理学基础上的正面教育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价值与意义。我们知道,中西方学校教育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开展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它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班级教育中实施正面教育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实际上,正面教育的各种工具在学校中推开实施后,老师们都纷纷表示教育效果非常好。这一体系帮助师生如何说鼓励的话、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有效跟进等等,冲击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也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视野与思维方式,不仅让教师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也让他们在向孩子们传递快乐与幸福的同时构建自己的幸福与快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得到培育。原来德育的实现借助于融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工具方法,真的是可以这么潜移默化且富有成效的。

  (四)德育现代化:校园环境建设在传承历史中应兼具现代与人文气息

  环境育人,学校德育其中一个极其重要载体就是校园环境。我认为德育现代化是为人的现代化服务的,校园环境现代化应该充分考虑人的需求。这里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师生为本的原则;二是专业与校本设计相融合原则。以师生为本,是需要校长和主管后勤德育同志真切了解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需要是什么。例如职校住宿生,不少来自于家庭教育失败的孩子,他们需要的可能更多的是对爱、关怀和家庭的依恋情感。所以设计的时候应该多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做宿舍文化环境建设。二是校本设计与专业设计相融合,就是说从师生需求出发,将办学环境、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融合起来以专业角度做构建,这才是真正的校园环境文化设计与建设。

  在课改的路上,总会面对很多质疑。执着于教育理想的人,执着于遵循教育规律的人,也许注定要孤独前行。但我相信,我并不孤单。

  作者简介

  林绮芳,广州黄埔区教育发展中心教师。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美国正面管教学校和家长认证“双讲师”;美国正面管教候选导师;青少年职业发展辅导师;广州市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广州市基础教育第二批名校长培养对象;曾任职于广州市84中、86中高中、和黄埔职校,有将近30年的一线教学与德育研究经验。现任职于黄埔区教师发展中心。

  来源:作者投稿

  大家都在看

  都要年底了,这所高职至今未开学

  为职校严把学生毕业关喝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