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病人和家属问中药如何煎服?有没有什么讲究,需要注意哪些?药煎服法看似简单,实际上中医对煎煮法很讲究,失之毫厘药效就会差之千里。

(1)中药的煎煮法

煎药用具有讲究:在煎药时,应注意尽量使用砂锅、搪瓷、玻璃、不锈钢用具为佳,忌用铁、铜器。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分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控制火候先武后文:煎药的火量大小、温度高低,中医称为火候,一般药物先武火后文火,简称先武后文,即先用大火、急火将锅烧开后,再用小火、慢火慢慢煎熬,保持微沸状态即可。这样既可使药锅内保持适度温度,将有效成分煎出,又可避免将药熬焦、熬糊。【注意:熬焦、熬糊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煎药方法需注意:煎药前,应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冷水浸泡药物,泡透以后再行煎煮,由肿瘤病人临床用药的特殊性,一般煎煮的时间比普通煎药时间长,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失,药效降低。

适量用水:除处方有特殊规定用水以外,一般药物要用洁净水,以自来水、甜井水、泉水煎煮即可,但不能用金属离子含量高的矿泉水,因为个别金属离子可以和生物碱、苷类、鞣酸发生化学反应。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而异,传统认为一般以浸泡药物后水面超过药物3~5厘米为宜。

掌握好煎药时间:一般药物煎煮一次,根据临床肿瘤用药的特点和情况,药物煎煮时间要长,煮开后,须文火煎煮约60分钟,这样即可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又可减少服用药量,提高临床疗效。

服用药量合适:由于肿瘤病人胃肠功能较差,所以服用药量不宜过大,一般以1小碗(150一200毫升)为宜。

特殊煎法要切记:肿瘤临床中,医生常使用一些性质特别的药物,所以根据病情煎煮前需要特殊处理,医师一般都在处方上注明,负责调配处方的药师要特别嘱咐病家,并予以单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先煎:对于矿石类、动物角甲、贝壳药物、有毒类药物,如生石膏、龟甲、乌头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他药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钟;如附片超过I5~30克时最好煎30分钟,而超过30克时,最好先煎1小时,在煎药前放足够冷水,煎药过程中不能加冷水,附子煎好后不能放入冰箱等冷冻地方,服用前要加热,超过60克要分3~6次服用。

后下:对于含挥发性成分如薄荷、青篙、藿香、细辛等,还有不宜长时间煎煮的如钩藤、杏仁等药,应该在其他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再放入锅内煎煮。

包煎:对于一些花粉种子类如松花粉、蒲黄、葶苈子等,含黏液汁较多的如车前子等,含细小绒毛的如旋覆花等,煎煮前须用纱布包好后与其他药物同时煎煮。

烊化:对于阿胶、鹿角胶、蜂蜜等胶类或糖类黏性大的药物要用适量开水溶化,待其他药物煎好后兑入药液中服用。

溶化:对于芒硝等易溶化的药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药液中溶化。

另煎兑入:对于人参、西洋参、·鹿茸等贵重药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兑入其他药液中服用。

冲服:对于牛黄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汤药冲下。大家千万要注意医生给开的煎煮法,煎煮法不对不仅仅是影响疗效的问题,更可怕的是错误的煎煮法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本文由“御方堂中医”整理,如果您有关于中医治癌,防癌的问题,可以私信我们。或百度搜索御方堂中医,与我们联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