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好意思!”

王亚君又掉眼泪了。

这个四川辣妹子,一向自诩为“女汉子”,在接受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先后四次落泪。“这段时间眼泪像排好了队似的,往外涌,控制不住!”

英雄辈出。时代的大潮波涛澎湃,一滴水珠飞溅到一个人身上,往往就是一次感动与信心、勇敢与担当的洗礼;

落泪是金。一双双因感动、难受、担心而模糊的泪眼,把感人的瞬间锁定为永恒,把生命中的真爱看得更加真切……

高铁“摆渡人”、福州客运段列车长王亚君的战疫故事,就从落泪讲起。

17年前,被人保护的小女生成了保护别人的勇敢者

王亚君是四川南充人,2008年10月参加工作,当车长有七个年头了。非典时,她还是一名扎着麻花辫的六年级小学生。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操场上架了好几口大锅,每天都熬中药给同学们喝,呛鼻子的醋味、中药味,让空气变得浓稠起来,就连风也轻易吹不散。

班主任老师板着面孔督促大家喝中药,刚开始不少小女生哭鼻子、抹眼泪不肯喝,捏着鼻子喝下去后都有些委屈,有的甚至眼泪汪汪的。这时的班主任笑吟吟地,给每人小手里塞一颗水果糖,糖纸五颜六色非常漂亮,砖头状的糖块,“嘎吱”一口咬下去,甜甜的味道在嘴里弥漫开来。

男孩子大多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三两下嚼碎后咽下肚去,让糖的“甜”去快速中和胃里的“苦”。王亚君这些女孩子则是“细水长流”的吃法,一颗糖含在嘴巴里,让甜一丝丝在口腔里化解、又一点点流进胃里。那种甜,可以持续大半天,王亚君甚至现在想起来,嘴巴里好像又泛起了一丝甜甜的味道。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由衷地说道:“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这些最勇敢的人是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特别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确诊患渐冻症快两年了,可全院上下都被他瞒了个严实。ICU护士长程芳得知实情后,躲着大哭了一场。“我们为什么要心疼他?他自己都不把自己的病当回事儿!”程芳接受记者采访时眼里含热泪,“我们能做的,就是像他一样,拼了命顶住!”

看到这里的时候,王亚君潸然泪下,这是她在疫情发生后头一回落泪。17年过去了,非典时期那个13岁的小女生,已经是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王亚君学着这些抗疫勇士们的样子,尽心尽力地保护车上的旅客和车班同事。

疫情初期,家人问王亚君:“都放假了,为啥子你们还在上班?又没有多少人坐车,而且你们的车还途经武汉,就不能停运?娃儿只有两岁多,能不能请假回来?”

“如果我请假退下来,那就需要别的同事顶上来,别的同事家人也会担心啊!”她的精神感染了整个班组:虽然列车运行在疫情一线,但车班全体人员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退缩。车班的每个人,都让王亚君感到骄傲。特别是几个“00后”的表现,彻底颠覆了她对“‘00后’不能吃苦不能扛事贪图享受”的偏见。

“一起扛!”这是王亚君车班的抗疫宣言。

王亚君和同事们累并快乐着。

“车长车长,我宝贝发烧了!”2月1日值乘D2242次列车时,列车运行在巴东至建始区间,一名年轻妈妈找到了王亚君。

“是不是染上病毒了?宝贝只有三岁,这可怎么办啊?”对病毒的恐惧、对孩子的爱,让妈妈的脸上写满焦虑和担忧,眼睛里分不清是燃着两束火苗,还是噙着两汪水。她讲话时嘴唇都在打哆嗦。

“别急,我去看看!”王亚君迅速赶过去,给发热的小朋友测量体温,调整席位隔离,并及时汇报客调、防控办和疾控所等单位,按指示做好相关接触者的登记、车厢消毒等工作。

然而,“车厢里有发热人员”这个消息犹如一块石头砰然砸在湖面上,恐惧的水花四下飞溅,周围几个旅客“腾”地站了起来:

“发烧?!”

“会不会是新冠?!”

“我们搞不好已经被感染了!”

“大家都戴了口罩,又坐得这么远,不是密切接触,应该没问题!” 王亚君赶紧安抚,把这节车厢的几名旅客引导到隔壁的空车厢。

列车抵达重庆北站后,发热旅客经送医检查后确诊为普通感冒。经过简单的物理降温和服药,体温迅速恢复了正常。王亚君及时把这一结果反馈给了同车厢的其他几名旅客。

王亚君为旅客测量体温。

当不成勇士,那就当一名“摆渡人”吧

2月13日,王亚君流下了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二次泪水。

2月12日晚上,车班接到命令:2月13日,D2242次列车将承运福州某部队医院103位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支援的任务。能够为驰援武汉的医护英雄们提供服务,王亚君和同事们备感荣幸。跑车10年的她,12号晚上像初次跑车的新手,上了五六道闹钟,生怕闹钟没有上好,怕自己睡得太沉听不到闹钟响。那一夜,她睡得并不踏实。

凌晨四点多,星星、月亮以亘古不变的姿态高悬在天际。整座城市还在酣睡,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寂静的夜好像个扩音器,把狗吠声沿着空荡荡的街道扩得很大、传得很远。这时,王亚君和车班姐妹们已经出发去福州站了。

考虑到医护人员进站上车时间很紧,携带医疗物资较多,车班比平时提前半个多小时到达站台,和车队、车站组织的党团员突击队一起,协助医疗队安排调整座位、码放医疗物资。

王亚君在检查车上的医疗物资。

当天的车是重联列车,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都在重联后组的9至16号车厢里。王亚君很想为这些勇敢的“逆行者”们做些事情,哪怕只是倒杯茶也好。黄燕、任亚轩等几个“00后”也很兴奋:“车长车长,我们好想当面向他们说声谢谢!”

以什么样的方式向医护人员表达由衷的敬意呢?王亚君想来想去,计上心头:写信!她“唰唰”地写起来,几百字一气呵成,又精心修改、删减成128字。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本次列车即将抵达武汉站。今天,在我们的列车上有103位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的白衣战士。”列车快到武汉站时,王亚君通过广播,把这封信送到了医护人员的耳中、心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你们不仅是战士,你们更是英雄,有幸与你们同行并为你们提供服务,我们感到无比荣光。在此,我们D2242次列车的全体乘务人员,向逆行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道一声珍重,期盼英雄们捷报频传;订一个约定:凯旋时,我们接你们回家!”

128个字,每一个字都像从大地深处冒出的泉水,清冽干净,直抵人心;短短五十秒,每一秒都在致敬、都在祝福。读着读着,王亚君的泪水不知不觉流了出来,几个年轻的列车员围在门口,看着她们的车长流着泪捧读一封信,像捧着一颗红彤彤的心,向同乘一列车的当代英雄们致敬。王亚君哽咽着读完最后一个字,关掉广播,双手掩面,让泪水尽情流淌。

王亚君在和部队医护人员沟通。

列车准点抵达武汉站。王亚君和同事、车站工作人员接力,在短短10分钟内把两节车厢的医疗物资卸下车。列车缓缓启动,每个人都汗流满面,每个人都在喊痛,甩胳膊、揉手腕。这些平时看起来柔弱的女孩子,变身为装卸工,10分钟之内卸下了五六百件物资,身体自然要找她们麻烦。

疫情爆发初期的武汉,像是一部静默片,悄无声息却包裹着悲伤、恐惧等繁杂的情绪。它们叠加、翻滚,打着旋涡,一点点吞噬着人们的勇气和信心。王亚君跑这条线已经整整五年,跟武汉站的客运员都很熟。在疫情的持续施压下,平时那么开朗、热情的客运员们,一个个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有时,动车启动后,王亚君跟他们打招呼道别,他们甚至没什么反应:立在冷冷清清的站台上,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每每让王亚君心疼不已。

一次又一次,列车从武汉到汉口,凭窗远眺,没有了游人的黄鹤楼孤零零的,没有了车流的街道上空荡荡的,王亚君心里也空落落的。她一次次默念:把车水马龙还给武汉,把烟火气还给武汉吧。她曾经不喜欢武汉人讲话,觉得“江湖气”太重,拉个家常也像在吵架。可现在,她也怀念起这久违的“江湖气”来。

王亚君车班值乘的D2242次列车途经湖北省内的10个车站,其中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汉口站本次列车均暂停办理客运业务。春节过后,每次经停武汉和汉口站时,王亚君几乎都能看到站台上从各地前来驰援的一支支医疗队和一批批救援物资。

这座城市迎来了绝地反击:病毒节节败退,客运员们的情绪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一次,王亚君隔着车门,通过对讲机向站台上的客运员说道:“快熬过去了,挺住!”随后,她攥紧拳头,做了个“加油”的手势。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对方像对暗号一般,也做出了相同的手势。

那个瞬间,王亚君脱口而出:“我们赢定了!”

“动车,你把妈妈还给我!”

3月5日,四川南充县城的一栋居民楼里,王亚君两岁多的儿子源源正和外婆看电视。忽然,画面里出现了火车站和动车组。边看电视边玩儿积木的源源,听到“动车”两个字,像机灵的小马驹般跳下沙发,跑到电视机前:“动车,你把妈妈还给我,还给我!”

啪啪啪!小家伙动手了,连续几巴掌拍在电视屏幕上:“不还妈妈,打你!”

这已经不是源源第一次跟动车“要妈妈”了。

王亚君是四川人,爱人是陕西人。两口子都跑车,孩子从生下来就放在四川外婆家,一家三口聚少离多,就连每年的年三十,两个人总有一个在跑车。团聚,对这个小家庭来说,成为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今年年三十,夫妻俩难得都休班。王亚君打算让妈妈带宝宝一起来福州过年。全家都非常期待,盼着春节快快来到。

风云突变。

钟南山院士拉响了“人传人”的警报。

疫情像一条不断拉伸、膨胀的毒蛇,迅速蔓延。每天一大早睁开眼,王亚君头一件事就是上网查看疫情动态,看到雄鸡版图上深红颜色的范围不断扩大,她的心里像压了一座山。

1月22号晚,她跟母亲视频通话:“妈,把票退了吧,等疫情结束我们再‘过年’。”

一听不能和妈妈过年,源源低着头,默默走到一边,任凭外婆怎么哄,都不肯再理妈妈。

王亚君值乘的动车抵达成都东站后,备班时间是一天两夜。有时候,外婆会带着源源从南充赶到成都看妈妈。王亚君就带着小家伙在附近走一走,玩一玩。她把儿子抱在怀里,抱累了就牵着手让他自己走一会儿。有时,他们会站在山坡上数动车,源源的数学启蒙就是从数动车开始的,小家伙还分清了动车组和复兴号,知道妈妈的动车比爸爸的绿皮车更漂亮、跑得更快。数动车,是母子俩最快乐的时光。

这难得的、短暂的快乐,也被疫情不由分说地剥夺了。不能出门,只能通过视频“见面”。每次看到电视上有动车,源源总会不错眼珠地盯着看,问外婆:“妈妈的车?妈妈回家吗?”

2月15日,成都东到福州的D2244/1次列车运行在湖北省境内。彼时的荆楚大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英雄儿女们正在与病毒顽强抗争,沿途的立交桥、公路直至乡间小路,没有了往日的热闹。窗外,连续不停的大雪,覆盖了广袤的大地。

在福州工作十年,王亚君几乎没有看到过下雪。此时,车窗外,不远万里、不惧高空而来的大雪纷纷扬扬,快到地面时放慢了降落的速度,仿佛在思忖选择哪里落脚比较好。

眼前白茫茫的雪,让王亚君想起了小时候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的欢乐时光:鞋子踩在雪地上咯吱咯吱欢快的叫声,雪地上深深浅浅、歪歪扭扭的脚印……疫情结束后,她好想带源源去冰雪大世界看雪、滑冰。源源不知道会有多开心呢。

车厢里的旅客望向窗外的雪,也沉浸在对往昔的追忆和各自的心事中。王亚君想的最多的是:大雪、低温会冻死病毒吗?武汉人的心情,会因为下雪轻快一些吗?大雪如果能把病毒和武汉人的恐惧、悲伤全部掩埋起来,那该有多好呀……

“受湖北省大雪恶劣天气的影响,前方线路D2228次列车故障,因当天已无其它列车来往福州,为了及时将故障列车上的旅客送至目的地,准备将D2228次车上282名旅客转移至本次列车!”15时31分,武汉局客调的电话让王亚君紧张起来,她立刻通知车班全体人员做好准备。

16时05分,潜江站值班员呼叫:列车打开靠站台一车车门,转移D2228次列车旅客上车。

16时19分,282名旅客全部转移上车。

16时35分,D2244/1次车缓缓驶出潜江站。

风雪中,银白色动车组抖擞精神,继续赶路;车厢内,王亚君和同事们也在不停忙碌。为了让旅客的座位尽量拉开距离,她多次联系前方各停车站,告知车上的客流情况,请各站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劝说候车旅客改签其它车次列车。随后,她又和班组职工一次次扎进车厢里,提醒大家戴好口罩,不要随意走动……

0时42分,动车抵达福州站。从16时19分282名旅客转移上车直至抵达福州站,王亚君没顾得上吃一口饭。她不觉得饿,只感觉身体发软,喉咙疼、嗓子干。

“那天说了足有好几吨的话!”王亚君生动地用“吨”来表述那一天她和班组其他人的工作强度。

回到宿舍后,早已是深夜了。这时妈妈打来视频电话:“源源想你想得厉害!”

“妈妈,回家!爸爸呢?”

孩子的“命令”和询问带着哭音,是恳求,是思念,是难过。

“你乖乖去睡觉,等怪兽被打跑,爸爸妈妈很快就会回去看源源。”源源在手机屏幕上响亮地“亲”了妈妈一下,挂掉视频去睡觉了。那天晚上,王亚君的眼角是挂着泪睡着的。

“愿亲人,都平安,春暖,艳阳天。”这首《岁岁平安》王亚君最喜欢的歌曲,她设置了单曲循环播放,经常一听就是很多遍。这位高铁摆渡人,希望岁岁平安、人人平安;她盼望疫情快点结束,那些热热闹闹、客流大上大下、每到武汉站必拍超员电报的日子早点到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