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所以将片名最终改为《清平乐》也是在告诉观众,这个剧并非仅仅是小说《孤城闭》的改编作品。如果去读读《宋史》,或者是《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袁腾飞讲两宋风云》这样的通俗历史书,你会发现,编剧朱朱其实又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21世纪初历史正剧的叙事方式上来,即以正史为骨,以野史为肉,还原正史的人物关系,加入人物的情感链接。

朝代大剧《清平乐》才开播七集,网上对于导演张开宙就开始骂声一片。或许大家看惯了一上来就神仙斗法、动感飙车、热烈打斗、重生复仇的网络小说和美剧,已经不再有耐心去追一部长达七十集横跨四十年的一部朝代剧了。网上有人讽刺张开宙说,这个叙事节奏,干嘛不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说起呢?甚至有人将张开宙成为“正午之耻”,连带着连正午阳光制片人的眼光都受到了质疑。但哈吧镜看了之后却觉得,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打开这部剧。

我们不能以短剧的标准去衡量一部长篇巨制的作品。体量不一样的作品,自然涉及的人和事会更复杂,故事的铺垫会更多,发展中的枝蔓也会更多。

学习过一点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一部三十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和一部两万字以内的短篇小说在写作手法和材料处理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万字以内的短篇小说要的就是短小精悍,一鸣惊人的效果。只能截取某个社会横截面或是某个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很小的一件事来写,而且不需要事无巨细的来交代背景。就像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用语十分简洁,场景也十分简单,仿佛就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咖啡馆中的一段对话。(其实就这个场景而言,叙事节奏也不算快)。但反观那些世界文学史上那些经典的长篇小说,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哪个不是在正式进入故事之前要专门花上一两张的功夫交代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但你就不能说海明威的小说就比列夫·托尔斯泰的好。因为这两者实在没有可比性。

这次网上拿来与《清平乐》做比较最多的是与《清平乐》几乎同时上线的网络短剧《我是余欢水》。因为这两部剧同样都是由正午阳光出品,只是导演不同。于是大家就用《我是余欢水》的做箭来攻击张开宙不配做导演,只配做摄影师。

不错,不得不承认,《我是余欢水》的确是网剧中的良心之作。一上来就是一场车祸,然后一个唯唯诺诺、窝窝囊囊的余欢水上场,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受欺负,然后马上迎来剧情反转,人生开挂,端的是担得起“情节紧凑,全程高能”。如果这样一比,《清平乐》的前面两集男主角王凯才在最后出现了5分钟,到第3集到一半才看到女主角江疏影登场,第六集老是压在王凯头上的太后才终于死了,实在是拖沓到不行。

但大家却忽略了一个小问题。网剧《我是余欢水》只有18集,而《清平乐》有70集。他们之间的区别正如同一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的区别。如果从整个剧集的时间分配上来看,其实《我是余欢水》的情节反转进度其实比《清平乐》还慢。但因为本身剧本短,所以给大家造成情节推进快的印象。平心而论,这与导演拍摄无关,和编剧本的编剧才是关系重大,为什么就没人黑《清平乐》的编剧朱朱呢?毕竟导演也是根据剧本进度来拍摄的呀!所谓“节奏缓慢”这个锅真不能让导演张开宙一个人背。

该剧虽然采用了小说《孤城闭》中的感情线,但却已不是《孤城闭》的小说模子。之所以将片名最终改为《清平乐》也是在告诉观众,这个剧并非仅仅是小说《孤城闭》的改编作品。

有时IP改编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IP改编为电视剧带来了原著党的粉丝、人气和关注度,可以说让一部剧天然地有了话题性。但IP改编也给电视剧本身提供了一个供人参考的对象。从电视剧开播那天起,就不乏网友捧着原著追剧。心中有了衡量的框架,必然会对电视剧做出这里忠实于原著,这里被“魔改”了的评判。

在得知《清平乐》开播时,哈吧镜还真的将米兰Lady的《孤城闭》加紧预习了下。小说开篇便已是福康公主夜扣宫门开始制造了一个大悬念,然后才用梁怀吉的口吻开始回忆他在皇宫中所见种种。说实话,小说写得固然有看头,但也没超出网络小说固有的槽臼,无非是写一个女子一生爱而不得的虐恋。但电视剧《清平乐》的格局却并未只限于这些小儿女私情。

如果去读读《宋史》,或者是《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袁腾飞讲两宋风云》这样的通俗历史书,你会发现,编剧朱朱其实又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21世纪初历史正剧的叙事方式上来,即以正史为骨,以野史为肉,还原正史的人物关系,加入人物的情感链接。编剧朱朱真正参考的其实不是米兰Lady的小说,而是二十四史。米兰Lady的小说只是丰富了剧中人物情感戏的部分,但其人物关系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其实都是从正史中来。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第7集中有一个场景,做皇帝的赵祯在朝堂上听大臣们的长篇大论,听的是昏昏欲睡。突然感到口渴了,望向旁边端水的侍从。结果侍从们没get到皇帝的眼神和意思,一动不动,害得皇帝只好忍着口渴一直到下朝回到宫中。回去就喊着说,“赶紧给我拿点水来,可把我给渴死了”。当左右问起为何会渴成这样时,宋仁宗说了缘由,是怕侍从受罚。这则逸问既不是出自小说《孤城闭》,也不是编剧胡诌,而是正儿八经记载在《宋史》中的事,只是场景上稍有出入,但仁宗皇帝的动作、回答几乎一模一样。另外,有关仁宗皇帝和刘太后的事,也基本是按照《宋史》中《章献明肃皇后传》中的记载来安排故事的。

也就是说,在编剧朱朱将主要人物从福康公主宋徽柔转移到宋仁宗后,整个剧本其实早已脱离了小说《孤城闭》的框架,进入了另一个更大的格局中,那就是宋仁宗一朝的历史、人物和文化。所以当《清平乐》呈现的故事和原著小说完全不同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对原著的“魔改”,而是完全编写了一个新的故事,这个新故事中的人和事都有史可循。

《清平乐》不像是《三生三世枕上书》这样的仙侠剧,也不是《知否》这样一朝代为背景的传奇剧,它其实是用演绎传奇的手法来做的历史正剧。与其捧着《孤城闭》的小说看剧,不如让我们来重新拿起二十四史来重新学习一番已经生疏已久的《宋史》。

宋代生活的精致,士大夫生活的闲适,宋代皇家气象的儒雅,审美品位的脱俗,尽在一个“慢”字。

当我们将“慢生活”作为一种时尚理念提出来时,我们的生活其实已经坐上了高铁,慢不下来了。快节奏的生活固然能缩短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提高所谓的工作效率,但也少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情态。现在当我们看剧或追剧时已经习惯于一边看剧,一边打电脑,刷微信,所以忘记了我们端坐与荧幕前静静欣赏王家卫电影慢镜头的时光。于是当一部需要我们稍费脑子才能看懂的剧或电影往往就让我们大呼太慢,或者看不懂。

如果说《清平乐》中的台词复杂,大概是忘记了我们曾经历过《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那些半文半白的台词以及《大明宫词》中大段莎翁戏剧风格的台词。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们觉得看得很美,现在却只嫌台词太深奥了呢?

如果说《清平乐》中空镜头专场太多,镜头太慢,大概是忘了我们也曾饶有兴致地欣赏过83版《红楼梦》中贾府中那些精致的摆设物件。

平心而论,《清平乐》这部剧中对宋代生活环境的展现真实到了纤毫毕现的程度。看多了清代帝王家那种农家乐似的热闹花色,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器皿陈设真的是越看越高级。雨过天青色的青瓷和秘色瓷,百草霜、霁色蓝、秋香黄、天水碧的纯色衣衫上起着暗纹,茶几上摆着精致的铜熏香炉,供着美观的插画,文臣闲居时在湖边水榭自在地弹琴唱词,简直让这部剧美到骨子里。宋代之美讲究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喜欢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以不管是服饰搭配还是女子的发式妆容都打理得十分清爽干净,就连演员的头发都是精心挽过,绝不像现在的古装剧都是一律简单的长发披肩。这些美只有我们静下心来看剧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

说实话,之前哈吧镜其实一直都不太喜欢王凯在古装剧中的扮相。即使在被众多人盛赞的《琅琊榜》中,那身繁复笨重的服饰也将王凯的丰神俊朗掩盖去了一大半,完全没有他在《欢乐颂》中的赵医生那样惹人喜欢。但这次才发现,只有素净修长的宋代衣冠才配得上王凯那种霁月清风的气质。剧中,王凯不管是身着白色皇帝朝服,还是玄色衣衫红色腰带,都风雅俊秀,称得上曹丹姝一句“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句赞叹。

从某种程度上说,导演张开宙将宋代之美把握得极为精到,每个镜头都十分精致。至于说剧情慢,不妨说那是为万丈高楼打基础。毕竟其中涉及的名人名臣实在太多了,也需要我们花时间消化消化。何不以一种慢生活的心态,来体验一场宋代的穿越之旅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