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呼吸机告急,引发贸易商炒货

记者 | 金淼

“现在不制止这些小的代理商、(贸易商)卖有问题的货,那会把中国很多企业辛辛苦苦10年、20年做的中国品牌效应,打上瑕疵品标签,这是我担心的。”奥咨达上海CDMO总经理詹金城说。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的暴发,中国制造也迎来出口的热潮,在口罩、额温枪、检测试剂的相继出口后,近期市场中关于呼吸机的炒货、出口也明显升温。

但是与此同时,部分产品出口也开始受阻。3月27日国内检测试剂生产企业的检测试剂被西班牙卫生部决定更换一批后,3月28日荷兰政府也召回部分从中国进口的口罩。两起事件引发了部分医疗行业人士对于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口的担忧。

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于3月31日发布了《关于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的公告》,其中明确了“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为有效支持全球抗击疫情,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出口秩序,自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的企业向海关报关时,须提供书面或电子声明(模版见附件1),承诺出口产品已取得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相关注册信息见附件2),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一接近呼吸机经销商处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近期有部分无创呼吸机制造企业也开始寻求进行欧盟CE认证,以期出口欧盟。

詹金城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国内部分生产企业、经销商甚至还不理解国内的需求,就开始进行认证、囤货,“以为是呼吸机就有需求,可这是错误的观念。”甚至部分家用呼吸机也有人在抢,而这部分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打鼾。

而众多炒货者和贸易经销商的加入,使得呼吸机价格飞涨。上述经销商处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部分型号的医用有创呼吸机已经由平常的两、三万元涨至二十七万。而部分医用无创呼吸机也有此前的一万元涨至三万元左右。

呼吸机可分为医用呼吸机和家用呼吸机,前者又可继续分为医用有创呼吸机和医用无创呼吸机。由于新冠肺炎患者多数伴有呼吸困难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在缺少特效药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就需要给予及时的呼吸机治疗,而有创呼吸机多用于重症不能自主呼吸患者的治疗。

东兴证券研报根据3月30日全球已感染患者数量及中重度患者的情况估算,全球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储备需求量分别为62.9万台和20.5万台。

国内部分企业的生产情况方面,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无创呼吸机生产企业鱼跃目前呼吸机产能从疫情之前的300台,提升到了极限日产700台以上。有创呼吸机方面,迈瑞董秘李文楣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迈瑞的呼吸机月产能已经从去年同期的500-600台提升至目前2000台不到3000台水平。鱼跃目前呼吸机订单已经排到4月底,而迈瑞方面订单已经排到年底。

上述经销商处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市场上能够流出甚至用于炒货的呼吸机多是从呼吸机经销商处流出,“如果之前没有和企业合作过,厂商是不会接你的单子的。”

一无创呼吸机企业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审核团队,对前来采购的人员和公司进行审查,以确保呼吸机不被用于炒货。

但是哪怕是目前包括全球范围内诸如飞利浦、Hamilton的这样的主要呼吸机厂商都在扩大产能,全球范围内呼吸机的缺口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填补。

“医疗器械普遍具有少量多样的特点。我们和诸多上游配套都是靠人手装配,而不是自动化流水线。短期内产能提升几倍已经非常紧张,提升几十倍难以想象。”李文楣说。

而近期由于下游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能增加,也直接导致上游部分元部件供应吃紧,同时目前国际物流不通也加大了生产困难。

面对巨大的呼吸机供应缺口,有企业试图转产呼吸机。比如特斯拉近期就同美敦力协商如何利用特斯拉现有的生产线,来改造生产呼吸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也宣布与通用电气公司和3M公司合作,加速生产呼吸机、防护装备等医疗用品。

但是业内人士对转产跨界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国内的话,大部分呼吸机需要做临床试验,(从设计到最终产品获批)可能需要3-4年才能拿到注册证。”詹金城表示。

而李文楣对界面新闻表示,有创呼吸机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制造工艺难、供应链复杂,寄希望于短期跨界制造呼吸机是危险的想法。

东兴证券研报也表示,从零起步的跨界企业可能要花费18个月才能实现量产。

另一方面,詹金城表示在近期已经有部分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受阻的情况下,部分呼吸机的炒货出口也可能遇到被欧美海关卡住的问题,“其实最近这几天,我们看到很多人已经不敢买了,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李文楣在采访中也表示,担心目前这么多公司纷纷出口的情况,“在欧美没有本地化运营平台,不能很好地向当地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安装、培训、长期售后服务的公司不要贸然销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