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上分享的这点,其实就是我的工作跟日常写作的融合,我既可以用产品思维来思考写作,通过确定目标用户,需求调研到产出内容,来更好地规划写作这件事。比如当你写作时,用户想要了解你看什么书,你不一定要写出一篇书评,而是去分析这个用户面临什么样的困惑,如果他刚毕业,你可以写出:读完这本书,你会比同龄人更快找到工作。

原标题:我的直播分享 | 斜杠青年如何利用写作变现

作者/七天路过, 头图基于CC0协议使用

大家好,这是我上周六在一个FreeLab社群里的分享,在社群里还有读者记了一大段的笔记发给我看,我觉得作为魔羯座,我的特质就是踏实真诚,我不相信写作可以月入十万元,但我相信写作可以为你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改变,甚至包含精神和物质双中重的,以下分享有2500字,建议可以花5分钟看完。

1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斜杠青年如何利用写作变现》,我主要会分享:如何从0到1用文字变现,还有如何让写作成为你工作中的点金优势。

先介绍下我自己,我有过3年多的出版从业经历,做过几本百万畅销书,像采铜的《精进》还有东野圭吾的《秘密》新版《白夜行》,还有《假面山庄》等。

我自己目前出版了2本简体书,分别是2018年上市的《大大的城市,小小的我》,还有今年上市的《别在成长的年纪选择平庸》,还有今年在台湾上市的繁体版《在孤独的日子里,我选择不当过客》。

我目前出版的书

在18年的时候呢我果断从传统出版行业转到互联网行业,先后来到网易阿里,从出版营销变成了互联网运营。

我觉得我自己的标签有这几个:小镇青年,二本毕业,北漂杭漂,跨界转行互联网,TEDX线下嘉宾,曾经百万畅销书的操盘手。

过往分享会和参加TEDX的照片

在2019年的时候也入围了当当作家榜的“文坛新雪花”榜单。

我知道大家一定听过很多关于写作变现的分享了,在这里我也希望来点不一样的料。

我不想提供干货,更像分享一个干货中的湿货。就是我说的这些,需要你自己想一想,拧一拧,晾一晾,变成自己的东西。

先来说从0到1写作变现这部分。我主要会分享如何从0到1出版一本书的心得。

关于出版流程的思维导图

我知道出书是很多写作者的一个小目标,一个一直勾着你深夜赶路像星星月光一样的执念。

第一:如何找到选题。

当你写作的时候,你一定要是有目的的。

如果你的目的是出版,就要先去了解下目前市面上对什么书出版热度高,对什么书局限大或者红线高。

比如成长励志经管书,就相对比较宽松,但因为这些年励志书出的太多,所以在主题和内容质量上也会有所要求。

肯定不能是公号合集,而是要有一个主线脉络。出版社签约最关心的事情是:你的书能不能卖出去。

所以你从写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读者有多少,她们会对你的什么经历和表达感兴趣。

其次再说下比较难出版的书,比如小说或者散文,小说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影视版权或音频版权等,也就是你的小说有没有ip价值,一本小说你想卖到10w侧以上,其实是很难的。

外国经典小说和国内经典小说都太多了,一个本土作家的小说很难会勾起大家的兴趣。

一定要你的立意足够有新意,或者粉丝基础足够大。

所以你在写的时候一定要去想你不仅要写自己,还要能延伸写出你的书的受众那部分人群。

比如设想一些场景,当一个大学生关于未来迷茫的时候它想要在书中看到什么,一个想要转行做互联网运营的人希望在书中看到什么。

在完成对写书主题和目标的构思后,就要开始着手写内容了。

第二,如何选择平台。

你可以在自己的平台上写,也可以向一些大平台,比如十点读书,思想聚焦这类的平台投稿,因为越大的平台意味着曝光量越大,被出版社编辑看到并感兴趣的可能也越高。

如果有编辑联系到你,在谈合作的时候,会有一个重要的事情。

有的出版社希望买断你的版权,进行一次性付费,之后这本书的再版,甚至是音频版权都与你无关了。

还有的合作是给你相应的版税,比如一本书40元,版税10%,首印10000册,那你得到的稿酬是10000*40*10%=40000。首印版税的意思事不管你这10000册是否卖得出去,这个版税我都给到你了。如果再版的话,就会按照实际卖出去的数量给你结算。比如再版印刷5000本,但是只卖出去2000本,那给到你的版税就是2000*40*10%。

我个人比较建议大家选择版税而不是买断的形式。

其实在电影《小妇人》里最后乔马奇跟出版商谈合作,出版商也提到了想要买断她的书,她坚决地说:不,我希望它仍旧属于我。

2

第二点,我想来分享下如何让写作成为你工作中的优势。

因为我最近在内推很多关于内容运营的岗位,就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简历很亮眼,比如在知乎的什么领域获得了多少赞,多少阅读量的文章,是否在行业领域发表过一些内容。

现在我的工作跨度还蛮大的,因为我在做产品运营,开始练习用产品思维思考写作这回事。

我认为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看清它的底层逻辑,也就是它的本质。

我来分享一个2015年知乎获赞最多的专栏女神进化论的作者寺主的运营逻辑。

寺主分享她用产品思维做内容的准备工作

她说在做这个专栏前,她做了这些准备工作。

在基于这些准备的基础上,她了解了她的目标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也了解她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内容。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其次,写作者的认知一定要高于阅读者的认知。

我可以分享下如何利用产品思维来规划写作。

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苏杰提到的产品思维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Y模型。

产品思维的Y模型

什么是Y模型呢?

可以把Y看成4个点,1是用户的需求,2是用户目标,3是产品功能或者说是你给到用户的东西,而4是马斯洛需求,是更深层次用户需要被满足的东西。

用户想要一匹更快的马,目标是为了更快地到达某地,那么福特就生产出了汽车。

比如想要一匹更快的马,你不要看名词,而要看形容词。

因为名词是已有的产品,并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因为他不知道除了马还有什么能满足他的需求,而形容词才是用户内心的需求。

比如当你写作时,用户想要了解你看什么书,你不一定要写出一篇书评,而是去分析这个用户面临什么样的困惑,如果他刚毕业,你可以写出:读完这本书,你会比同龄人更快找到工作。

如果阅读完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并不是说要告诉你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小说家,而是一个普通人努力做好一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写这本书读后感的价值并不在于有没有成为小说家,而是你能不能做到像村上一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为了目标全力以赴。

从1-2-3是固有的逻辑,但是这种写作市面上太多了,你还需要去深挖读者的需求。

也就是顺着马斯洛需求向高级需求的方向追溯。

好的内容=有趣+有用+金句+新观点。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就特别吸引人,叫《权力密码:当历史遇上经济学》,他会用经济的逻辑去分析历史人物的归宿。

为什么商鞅变法可以成功,吴起变法却失败了。

为什么纸上谈兵的赵括当了几千年的背锅侠。

也就是要找好切入点,把读者日常遇到的困惑和历史故事结合了起来,让读者觉得有干货,有价值,他可以得到一些别人不了解的结论,也会有种虚荣感。

再拿写作来说,你如果想写自我认同,一个选题是为什么大多数女孩都很自卑?

一个是结合《想见你》里陈韵如和莫俊杰等人的故事,再去写自我认同,为什么陈韵如会想要假扮黄雨萱跟李子维谈恋爱,因为她觉得黄雨萱成为了她想成为的人,拥有了她想要拥有的一切。

但是她的成长环境让她没办法对自我认同,最后也是因为黄雨萱她们对于陈韵如本人的救赎,让故事结局发生改变。

以上分享的这点,其实就是我的工作跟日常写作的融合,我既可以用产品思维来思考写作,通过确定目标用户,需求调研到产出内容,来更好地规划写作这件事。

好的内容一定是复合型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趣,又有用,还有新观点的内容一定是更受欢迎的。

最后,如果想获取本次直播PPT的,可以在后台回复“直播”,可以给到你PPT的链接,下载可看哦。

ps:这周日还做了一场直播,竟然真的卖出去很多,我都震惊了!看来以后直播可以多安排几次了!

现在当当有活动,满100-50,还可以叠加满150-15的券,请多支持七天的新书呀!

扫码即可购买

2018年当当影响力作家入围前十。

****、十点读书等平台点赞励志九零后作者。

新书《别在成长的年纪选择平庸》全网热卖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