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伪军都是新四军、八路军的敌对势力,但在湖北汉川叼汊湖边,却曾发生如此奇特的一幕:一支新四军部队与日军展开一场激战,目的竟然是为了掩护1600名伪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这1600名伪军是弃暗投明的“反正”武装。

1940年1月上旬,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军事上坚决打击日伪军“清乡”、“扫荡”的同时,还卓有成效地从政治上瓦解伪军,敦促反正,谱写了从日伪军营垒中秘密策反、釜底抽薪的重要篇章。

抗战爆发时,地下党员许保民、许大鹏父子等,与黄人杰拉起了一支号称“樊湖大队”的抗日武装,推举大革命时期的特殊党员黄人杰为负责人。

日军侵占武汉后,黄人杰听从了舅舅杨经曲的安排,拉走大部分人投靠了日本人,被编入驻汉阳的汪步青伪军第八十二师一六五旅,还当上了旅长。以顾大椿为书记的天汉地委一直对这支队伍十分关注。

1940年春,顾大椿指派许大鹏等党员重新打入黄人杰部,并掌握了部分兵权,摸索着对伪军的策反工作。

正在汉阳执行任务的豫部挺进纵队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张执一得知情况后,便对该部作了深入了解。进而获悉汪步青是伪“中国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金龙章的下属,金龙章在赴日本观光期间,将伪“中国人民自卫军”交由秘书长杨经曲以代理总司令的名义掌控。伪一六四旅的袁四正是金龙章的嫡系部队。就是说,当时这两个旅都由杨经曲掌握着。

张执一曾专门找黄人杰深谈,做他的工作。黄人杰表态:

“自己没问题,也不想死心塌地当汉奸,只是被日军赶得没地方安身,才听从了舅舅的话,‘借屋躲雨’嘛!”

“舅舅杨经曲在国民党里有靠山,凡事都由他拿大主意。”

据此看来,这里的关键人物是杨经曲。于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又对杨经曲的情况作了重点调查。

杨经曲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会员,曾先后做过国民党湖北省宜昌县警察局局长,恩施和来凤县的县长,家住武昌郊外的油坊岭。杨经曲和董必武曾是“存古学堂”的同学,关系不错。全面抗战爆发后,杨经曲还偷偷地到汉口去看望过董必武。

通过调查摸底,张执一赞同天汉地委准备对该部进行统战策反的做法,并开始做下一步工作的设计与部署。

5月,张执一专程从武汉敌占区赶回部队,参加边区党委与纵队领导机关召开的军政干部大会。他介绍了天汉地委策反伪军武装的设想与进展情况,并表态:“我认为争取这两个旅‘反正’是有条件、有基础的。”

经过主要领导小范围的深入研究,同意张执一的分析,认为这是瓦解伪军、打击日军的重大斗争,必须抓紧工作,付诸实施。

张执一根据领导的指示,带领一支十二人的精干小分队立即出发。到达汉阳后,张执一即与天汉地委见面,传达边区党委和纵队领导的决定,并就具体工作方案、步骤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化解的办法等,进行了认真探讨和部署。

张执一以豫鄂挺进纵队参谋长的身份、手持董必武给杨经曲的电报拜会了杨经曲。一番寒暄后,便进入伪军“反正”主题,杨经曲以“老朽无奈、家眷拖累、只求自保”等进行搪塞。

针对杨经曲的思想和言论,张执一耐心地、坦诚地予以解释与开导,宣传了国内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重点说明了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挺进纵队领导和团结各方爱国人士共同抗日的生动事例,并具体介绍了边区的相关政策措施。

张执一还列举了好几个当地知名的士绅成为所在县、区的行政委员会的首脑,有的人和杨经曲也认识,并期盼杨经曲也能早日参与。

杨经曲经过沉思,有所心动,态度起了变化,初步表示愿意投奔新四军。

张执一对杨经曲投诚后的工作安排作了补充说明,以解除杨经曲的后顾之忧。杨经曲终于下了决心,说:“好,就这样办!我立即通知人杰和四正,还有我那干儿子杨瀛一起过来,商议具体事宜。”

经过小范围的密商,决定两个旅一起“反正”。

8月13日,决定“反正”的两个旅开始行动。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穿越了四十多里的敌占区,途经杨集、城隍港、杨叶陂等地,到达襄河南岸。地下党组织已经动员了二百多条渡船,分散隐蔽在岸边芦苇荡中等候。

始料未及的是,部队在运动中突发情况,后续出发的一六四旅袁四正,趁着天黑拉走了一个团约500多人,只留下杨瀛率领的400多人枪的一个团,加上黄人杰的一个旅,到达指定地点渡河的,就只有1600多人枪了。

消息传到张执一处,他最担心的是怕一旦走漏消息,日军是不会放过这支部队,一定会穷追猛赶,还可能出现更大变数。权衡利弊后,张执一顾不得去找袁四正了,当下最紧迫的是先把大部队安抚隐蔽好,等待时机,抢渡襄河。

傍晚时分,部队悄悄启程,有序登船。襄河河面出现了成队的渡船,船工们用力摇着橹,向对岸划去。有的已上岸,有的即将到岸。

当前来追剿的日伪军赶到,为时已晚,由于一时找不到过河的船只,他们只能目艮看着“反正”部队远远离去,隔河放了几声空枪,发泄发泄而已。

部队很快到达叼汊湖边。天汉地委组织了三百多条渔船也等在这里,专供“反正”部队通过湖面使用。

追击的日伪军又蜂拥而至。张执一动员部队里的许大鹏营长带领小股部队,在沔汊湖堤埂上向日军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掩护大部队快速过湖。连长张子敬等30多名战士为此光荣牺牲。最终以较小的损失,保障了“反正”部队的安全转移,走上了抗日救国的正道。

部队到达天西根据地,受到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欢迎。纵队首长专程赶来看望大家,并召开了欢迎大会。会上宣布该部队与原纵队第四团队整编为豫鄂挺进纵队第四支队,黄人杰所属部队为第十团,杨瀛团为第十一团。杨经曲任支队长,郑绍文任政治委员,张执一为政治部主任,王海山为参谋长。纵队首长还亲自为新成立的第四支队授了队旗。

这次1600余伪军被分化瓦解、弃暗投明的事件,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诱降阴谋,大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抗日斗志,震慑了边区周围的伪军汉奸,具有重大的政治影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