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感情,在刚开始时往往是最美好的,随着感情的发展,却常常产生埋怨甚至怨恨。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不听我的就是不孝”;

“这件事你要是不答应我,就代表你根本不爱我”;

“这么点钱你都不肯借给我,太不讲义气了”;

父母、伴侣和朋友,这些人都是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这些最亲近的人,常常使用充满威胁性的话语,让我们感到恐惧、自责、充满罪恶感,他们就是有这么一种本事,能让我们觉得,是我们的错造成了他们的痛苦。

最在乎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最大。因为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情感勒索。

它只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因为你不在乎的人是没有办法威胁到你的。

由于勒索者都是你最亲密的人,也是最了解你的人,所以当勒索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凭借直觉和经验就能抓到你的弱点,来逼迫你就范。

在很多亲子关系里,父母都要求孩子唯命是从,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是为了你好”。

当孩子不肯顺从的时候,他们就会利用他害怕失去父母关爱的这种恐惧来威胁他,比如对他说“你要是不听话我就再也不疼你了”。

这些父母,如果没能及时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妥,就会对孩子一再地重复这种控制和勒索,造成孩子长久而巨大的痛苦,即使孩子长大成人后也仍然会有心理阴影。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催婚甚至逼婚了。在试图干涉和控制孩子选择伴侣这件事上,中西方的父母还真的能抛弃文化的差异而达成一致。

《情感勒索》的作者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叫乔治的男子,爱上一个女孩儿,两人发展到谈婚论嫁时,却遭到乔治父亲的阻挠,原因是宗教信仰不同。乔治的父亲明确告诉他,如果娶了女孩儿,就别想再进家门,更别想在生意上再得到家族一文钱的资助,自己死后留下的遗产也没乔治什么事。并一再声明,他这样做是为了乔治好。

无论孩子成年与否,对孩子使用情感勒索的父母,都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对于受害者是真的好吗?他们会受到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情感勒索最严重的危害

1、情感勒索会让人失去自我的完整性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同时具有只属于自己的人格和思想,而人的自我完整性就既包含了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包含了独立的人格。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完整性比较高,那他面对外界的人和事,就会表现得不卑不亢,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同时,他还能跟他人建立起稳固的联系。

而情感勒索恰恰相反,它会让人失去理智思考的能力,不辨是非,让人感到自卑,无法发展独立人格,只懂得惟命是从、讨好别人,同时还会给亲密关系里所有的成员都带来痛苦。

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有的人在和伴侣产生矛盾时,会用“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自我虐待的方式逼对方屈服。但对方屈服后,问题就真的解决了吗?

矛盾的根源依然在那里,就像火山内部的压力,越积越多,一旦到了真正爆发的那天,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2、恶性循环

有个词语叫做“代际传递”。它在心理学领域的含义是:两代人之间,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会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家庭里父母的情感勒索,也会代际传递,会被孩子学会并使用,从受害者变成勒索者。

孩子还没有足够的分辨力,所以许多人从父母那里学会了情感勒索后,却以为自己学到的是人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然后不断地用情感勒索把自己所关心的人置于痛苦之中,很难拥有一段健康和稳固的亲密关系

它就像有毒的藤蔓,不但缠住了当事人的自我完整性,也无声无息地缠住了下一代的幸福。

如何应对情感勒索?

要想脱离情感勒索的漩涡,首先要搞清楚情感勒索者是怎样把受害者拖入这个漩涡的,再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

在情感勒索中,勒索者是通过三种人人都有的情绪键来控制受害者的。

这三种情绪键分别是: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勒索者根据受害者的弱点,一按相对应的按键,受害者就再也反抗不了,只好屈服。

1、恐惧感

恐惧感是很容易被情感勒索者利用的。许多勒索者会凭借对受害者的了解来操控受害者的恐惧感,让悲惨、吓人的想法在受害者心里不断变大。

因为我们年幼时,独自一人是没办法生存的,所以本能地就害怕被遗弃。而我们成年后,对亲密关系可能破裂的担忧,对所爱的人可能离开我们的担忧,其实都是幼年恐惧感的成人版。

与此同时,勒索者的内心也是充满了恐惧的。道理很简单:勒索者之所以要通过情感勒索这种方式来控制受害者,恰恰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和受害者的联结,害怕有一天受害者不再在乎他。

恐惧感就像是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受害者的恐惧,一面是勒索者的恐惧。

具体建议

首先,选一个没人打扰的环境和时间,闭上眼睛,在心中重复一次和勒索者发生冲突时的场景,回想自己当时情绪上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心跳加速、害怕、双腿发软、身体发抖啊等等,然后重播一次画面,并坚定、清楚地大声说出:“他心里其实比我还害怕,所以才想要控制我,我是不会屈服的。”

不断重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画面里的那些恐惧感将会消失,你的心态也会产生积极的变化,不甘心再被勒索下去。

2、责任感

人之所以会产生责任感,是由于每个人都要被一些规则和价值观约束。

那情感勒索者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操控我们的责任感呢?

情感勒索者会重新定义受害者对于责任感的界限

比如说,你在乎的人向你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然后被你拒绝了,对方可能就会不断地强调他为你所付出过的东西,比如经济上对你的帮助,感情上对你的关心,然后再要求你回报他。

这个时候,你作为情感勒索的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感就会出现偏差。本来你为他做某件事,是因为爱他、珍惜他,但现在这件事却变成了你必须履行的义务。

所以,要想不被勒索者利用你的责任感来勒索你,就要先弄清什么责任是自己确实应该负的,什么又是勒索者灌输给你的

解决情感勒索最主要的思路: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又是勒索者强加给我们的构陷。

具体建议

找两张纸,在第一张纸上写下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例如可以这样写:“只要对方一有差遣,我就得随叫随到”,“就算我不情愿,我也要帮对方解决问题”等等。

在另一张纸上重新写下上面的句子,但是要在每个句子前面加上“凭什么”三个大字。也就是变成下面这样:“凭什么只要对方一有差遣我就得随叫随到”,“凭什么就算我不情愿,我也要帮对方解决问题”。

当你对比这两张纸上的内容时,就会清楚地知道,哪些确实是我们的责任,而哪些是勒索者不合理的要求。

3、罪恶感

罪恶感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具有的人格要素。它就像是一个敏感的的警报器,会在我们违反社会规则的时候响起来,让我们产生痛苦。

为了避免罪恶感带来的痛苦,我们就会尽力避免伤害别人,或者在伤害别人后寻求弥补。

所以,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会在潜意识里深信:如果产生了罪恶感,一定是因为我们做了坏事。

情感勒索者特别擅长主动触发我们的这个警报器。他们用的方法,我们的祖先早就总结过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而制造欲加之罪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就是推卸责任。

勒索者不管出现什么矛盾,也不管提的要求有多过分,他们的做法是把一切都推给受害者,给受害者贴上各种标签。

如果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父母就会给孩子贴“不孝”的标签;孩子也会给父母贴“你毁了我”的标签;情侣会给对方贴“你不爱我”的标签,朋友会给对方贴“你不讲义气”的标签,勒索者还会把这些标签和自己的痛苦挂钩,潜台词就是“你伤害了我”。

此时,受害者的警报器就会被拉响,不由自主地在指控下产生“我伤害了你”的罪恶感。却忘记去思考这是不是真的

那么,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分清客观的事实和主观的指责

具体建议

找在受到指责而产生罪恶感的时候,把指责罗列出来,然后在每条指责的后面写上“个人观点”或者“事实”的判断,从而明白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别人的构陷。

举个例子:一个叫蕾的女孩子,从小到大都饱受母亲的各种负面评价。蕾很痛苦,觉得让母亲失望了。后来她听从作者的建议,罗列了母亲的所有指责,对每条指责进行判断,写上“个人观点”或者“事实“,最终发现母亲对她的评价并非事实。这帮助她学会更客观地评价自己,不再被情感勒索所左右。

萧伯纳说过: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这句话,用在情感勒索上再恰当不过了。情感勒索的本质是一种权力游戏。而权力,是不应该用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有想要的东西。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可以凭借努力去获取,也可以对亲密的人提出请求,这没有问题。

但前提是,当对方说不的时候,那就是不。只有把彼此珍惜作为原则,尊重对方说不的权利,通过理智的沟通去解决矛盾,才能健康稳固地维系亲密关系。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既不做勒索者,也拒绝成为受害者。就像《增广贤文》里所说的那样,“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正确地分辨和认识情感勒索,既能保护自己,也能避免我们伤害到所关心的人,从而建立起健康稳固的亲密关系。

相关文章